微观卫辉一篇没有结论的人口论文从人
文/平沙落雁
一提人口,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那好,咱就先从这个马寅初开始说起。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在旧中国,马老不仅是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写文章、作演讲,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通货膨胀,反对出卖民族利益和独裁统治。因为这些爱国行为,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达数年之久,最后逃出。年底,马寅初借道香港,转赴北京,参加新中国的筹建。新中国成立之时,马寅初为新中国的诞生欢欣鼓舞,并积极投身于共和国的筹划和建设之中。年3月25日,在欢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迁至北平的仪式上,马寅初竟不顾会场秩序,跑向周恩来乘坐的吉普车,大声对周恩来说:“遵照你的指示,我已平安来到北平。”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新中国成立后,马老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结果(主要是指人口自然增长率)让马寅初深表怀疑。马寅初认为,2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年时可能是正确的,但来估计此后的人口增长状况,会存在很大的误差。因为,随着新国家的建立,社会趋于安定,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都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他用了三年时间,先后跑了湖南、湖北、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人口调查。他自年3月到5月,马寅初前后五次公开谈论“人口问题”。
到了7月5日,马寅初以全国人大会议上书面发言的方式在人民日报发表《新人口论》。这篇文章从10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太快”的命题。大致意思是,我们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能称其为计划经济。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由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没能跟上大跃进的步伐,再加上他发表《重申我的请求》等文章,进一步表明自己坚持《新人口论》的坚定立场后,遭到多次批判。年1月3日,马寅初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后居家赋闲。从此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几乎销声匿迹。但马寅初身体好,这和他常年坚持冲冷水澡有关。年4月1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党委召开会议,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年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了八十年代初,国家把计划生育提到了新的高度。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政策影响至今。
对老马这个人我没有资格评价,但对这件事感情上却总是疙疙瘩瘩的。因为老马有7个孩子,而我们这一代正好赶上计划生育,只准要一个,生的又是个女儿,便觉得单薄。虽说现在国家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毕竟已年老珠黄,功能丧失,一想起老马,心里难免打鼓。他的主张有其时代背景和科学依据,也不能说错,可他更多的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发展经济为了啥,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人的更好发展吗?
关于马寅初,我只能说这些。接下来,我想结合古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来聊聊卫辉的人口演变情况。
卫辉的人口其实也并不好谈,因为明代以前几乎无资料可考,只能从一些史书的夹缝里,勉强搜寻到片言只语作为线索,但我真诚地希望上面的记载是千秋史笔。
据元史载,元统三年(),“卫辉大饥,人相食”。至元元年(),“卫辉大水漂民千余户”。至正十一年(),为治理黄河,发大名、汴梁、卫辉等13路民工计15万人,土地荒芜。什么意思呢?说元顺帝之后,元朝的统治地位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全国灾荒连年,战乱频繁,导致地处中原的卫辉路,人口锐减。若再往前追溯,如南宋嘉定七年()正月,蒙古兵围城三日,破城后将全城百姓驱赶到城河边,不分男女老幼屠杀殆尽,致使人口大幅度减少。民间传说,元末卫辉仅存一户,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要空。到洪武二十四年(),才有户,人,每平方公里只有7个人多一点。7人呐同志们,你没有听错。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就说:“明初承元末大乱之后,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而当时山西同河南相比却是人丁兴旺。河南人口不足万,山西人口竟超过万”。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移民垦植”的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屡次有组织、大规模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定居。唐庄镇郭全屯村出土的移民碑载:明洪武二十四年(),里长郭全率领山西泽州建兴乡大杨都移民户,迁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定居。民国22年()李时灿主修的《汲县李氏族谱》载:其祖李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坯头村迁汲,子孙繁衍,已成望族。《汲县申氏族谱》载:其始祖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延津,万历二十七年()一支先迁孙杏村王奎屯村,清初另一支迁太公泉黄山村,至今已传至17世,官庄、七里铺、孟庄、安都、薛屯、大双、大谷驼、小屯、城关等地都有分支。上乐村徐氏、狮豹头王氏、宋村魏氏家谱和马胡同村阎氏墓碑,也都记载其始祖为明初山西移民。山西迁民使汲县人口猛增,自明洪武二十四年()至成化十八年(),近百年间汲县人口增长5倍多。全市现有个村是明朝所建,其中郭全屯、李劳庄、李亨屯、焦浩屯、杨大屯、马连庄、宋庄、北段庄、倪湾、阎屯等个村是明初山西移民所建。
据《洪洞县志》记载:唐贞观二年建广济寺和驿站,寺旁有一棵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明初移民时就在这里集中分发移民。广济寺内设管验员,专办移民事务,负责向移民发放凭照川资。移民事务多在秋后办理,秋风萧瑟,槐叶凋零,树上的老鸹窝十分醒目,移民们离开广济寺,留恋故土一步三回头,最后只能看到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了。长期以来,卫辉一带广泛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住哪里,大槐树上老鸹窝”的民谣,所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
城者,人气也。首先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这是一个城市最大的资源,少了这个支撑点,那还叫城市吗?所好的是,移民之后,卫辉也逐渐走上了人丁兴旺之路。明代咱就不再说了,从清顺治九年到乾隆五十三年的这年间,人口发展到十万余人,净增八万余人,年均净增约.5人。从乾隆五十三年()到民国十年(),这年间净增约七万人,年均约增人。从年到年,净增约九千余人,这28年间年均净增人。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数量逐步上升。年人口已达二十五万;年总人口三十七万;年卫辉人口达四十二万,城区人口已达十一万。
年10月,卫辉撤县设市。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全市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有人(不含教师),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的有人,有75个科研项目获省、地、市科技成果奖。这说明一个城市的良性发展,不仅有人口数量问题,也有质量问题,所好的是,卫辉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那真是一个欣欣向荣、人才济济、让人怀念的火热年代啊,新乡医学院、华新纱厂、汲师、陈召煤矿,四家驻卫单位齐头并进,步伐矫健。本土企业像水泥厂、造纸厂、工具厂、电机厂、化肥厂、机械厂、印刷厂、耐火材料厂等,号称“航空母舰”、“八大金刚”,一路高歌,捷报频传。据说,当时连“九冶”和“铝厂”都想在卫辉这块风水宝地上投资创业、大显身手呢。可惜梁山水寨太小了,小富即安的王伦们是不肯收留林冲的。结果一个落户郑州上街,另一个在焦作登陆靠岸,并都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九十年代末,对古城卫辉来说,这成了一个重要的拐点。本来风平浪静的,电视里每天都还在播放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新闻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波涛汹涌滚滚而至,一夜之间,“八大金刚”几乎在威虎山全军覆没,百年老厂华新濒临破产,陈召煤矿面临倒闭,医学院教学部门西迁洪门,汲师憋屈在贡院街举棋不定,连驻卫部队都在一声令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空留下一座古城,任凭城外的司马懿们戳脊梁骨。
空城但不空虚,政府前的空地上照样吹拉弹唱,广场大妈照样载歌载舞。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优秀的技术工人迫于生计大多外出打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纷纷另攀高枝,就连我们自己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不愿回来报效家乡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正像我没资格评价马寅初一样,我更没资格对自己的家乡品头论足。因此,这篇小文没有结论。不过,我最后想说的是,人口发展战略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问题始终是促进抑或制约一个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既要看成是一个极大的资源,同时也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那么,如何保住这个大资源,不使人才过多地流失,当然更要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又能遏制住这个大负担,使城区常住人口保持在合适范围之内,这的确是需要我们认真作好的一篇大文章。
⊙本号所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