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史志系列文化丛书序
卫辉是历史上著名的豫北三府之一,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财神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随处可见。这里有比干庙、望京楼、姜太公故里、孔子击磬处、蘧伯玉墓、战国古长城等余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比干庙被誉为“天下林氏之根”,望京楼为全国最大的石构无梁殿古建筑,香泉寺是我国有据可医院。这里还有风景幽美的苍峪山、跑马岭等自然景观,更增加了卫辉的典雅与灵秀,是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清福是牧野古战场,是兴周灭纣之地。想当年,姜子牙驰骋疆场,指挥若定,使中华大地重见光明。孔子周游列国,也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那种孜孜不倦地传播儒文化的精神,催人奋进。在古汲县还发现了汲冢竹书,成为研究中国上古史难得的文献古籍。
卫辉不仅地杰而且人灵,在这里培育出很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学者。古代有谏圣比干、谋圣姜尚、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汉代发明家杜诗、宋代诗人贺铸、元代文学家王恽等。在近现代有民国总统徐世昌,学部委员嵇文甫、李春昱,院士高为炳等,中央文史馆员著名画家卢光照、秦岭云,著名作家刘知侠,诗人王绶青,主持兴建人造天河的杨贵和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等。这些大名人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寄寓于斯,但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则远远超出卫辉。他们都是河南的精英,中华的栋梁。这些名人与古迹相辉映,形成了厚重的卫辉文化。
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品格,是活泼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能够具有多大的吸引力、竞争力,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卫辉市计划编辑出版一套《卫辉史志系列文化丛书》,这既是对卫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卫辉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对弘扬卫辉优秀文化传统、对史志文化品牌的打造都是有益的建树,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实际行动。由于时间和编辑力量所限,《卫辉史志系列文化丛书》还不能一次全部出齐,故先推出《中华谏圣比干》、《中华谋圣姜尚》两部。《卫辉史志系列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不仅对卫辉的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对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也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希望《卫辉史志系列文化丛书》继续编辑下去,为卫辉争光,为河南争光。
是为序。
年6月
作者简介:朱绍侯,历史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相关链接:
朱绍侯:人淡如秋菊,落笔成瑰宝编者按:
10月24日,朱绍侯先生九十华诞暨中国古代史研究重大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的同事、亲属及学生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朱绍侯先生九十寿辰,并探讨中国古代史研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朱绍侯先生,本报记者采访了朱绍侯先生的学生、同事及亲友,听听他们心中的朱绍侯先生……
朱绍侯先生
通讯员李丹李想
作为学者,他著作等身,年近鲐背仍笔耕不辍;作为老师,他严于律己,以德立范,桃李满天下;作为长者,他宽厚为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淡如秋菊,落笔成瑰宝,风雨飘摇六十载,朱绍侯用他的坚守,为一代代学子树立起丰碑。
潜心研究著作等身用生命写历史
在河大扎根的半个多世纪,朱绍侯将自己的心血都付诸于了学术。
年,朱绍侯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河南大学任教,此后的治学与教书生涯中,朱绍侯用他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他呕心沥血,用六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对秦汉军功爵制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军功爵制试探》、《军功爵制研究》、《军功爵制考论》三本著作,成为国内唯一对秦汉军功爵制做系统深入考察的权威性学者。由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自年出版迄今,已修订改版五次,发行量达一百四十余万册,使用率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影响了无数历史学子。
在朱绍侯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老而弥坚。不会使用电脑,他便用传统的手写方式著书立学,从80岁到90岁,这十年间朱绍侯坚持每天读书写作六小时以上。“只要去他家里,案头上总有写了一半的稿纸和掀开的书籍平摊在那里,一年发表五六篇论文,三四年出版一本著作,对他都是极平常的事情,因为学术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绍侯的学生、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龚留柱感慨。在他86岁高龄之时,由他参与主编的万字巨著《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问世。从到,在18年的时间里,朱绍侯从组织队伍,制定细则,再到“纠正、补充、定稿”,他都亲力亲为,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质量完成。
从年到年,短短十年间,朱绍侯完成了一本学术专著《军功爵制考论》,主编了一部新教材《中国古代史教程》,对《今注本宋书》“八志”的校注工作进行繁琐的后续扫尾,主编了数百万字的《中原文化大典·人物典》和《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南卷》,此外还写作了四十多篇学术论文。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能交出这样一份科研成果清单,令人惊奇。
“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半功倍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这是朱绍侯曾经给一位学生的题词,实际上也是朱绍侯人生的座右铭。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振宏将老师的晚年的生活称为“学术养生”,脑子只要在用,就不会糊涂;只要有追求,有事做,就不会空虚。
对于朱绍侯来说,陪伴其一生的学术活动,已经融入骨血、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难以或缺的一部分。
三尺讲台桃李天下润物细雨无声
六十多年的教书生涯,朱绍侯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从没有忘记过对学生的培养。课上,他严肃谨慎,每次上课时都会拿着十几页密密麻麻手写而成的讲稿,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课下,他平易近人,对于学生们的请教,他从不拒绝,无论自己多忙,都能热情相待,倾力相授。
学术上,朱绍侯鼓励学生创造,不以资历论英雄,“想做就去做,要做就做好”,在他的支持下,一些学生在本科时都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事业上,朱绍侯珍视人才,乐于提携,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朱绍侯先生的介绍下,年仅19岁的张倩红得以留校,成为历史系的一名老师,开始了在河大25年的教学生涯,“跟着朱老师在河大做学问的那段时光,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对于学生们而言,朱绍候带给他们的教诲,不只于学业,而是受益整个人生。河南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刘小敏,本科时师从朱绍侯,毕业后又在朱绍侯的援引下来到河南大学出版社工作,在出版社工作期间,刘小敏想要编辑一套汇集中华文化经典著作的系列丛书,但由于该种书籍没有出版先例,刘小敏在编辑时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和一些非议,就在她想要放弃的时候,朱绍候告诉她:“一个人要做到‘任劳任怨’,做到‘任劳’容易,做到‘任怨’很难,可一个人真正做到‘任怨’了,他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了”,朱绍侯在关键时刻的鼓励给了刘小敏坚持下去的勇气,最终,刘小敏编辑的《元典系列丛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所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朱先生的帮助”,十多年后再谈起这件事情,刘小敏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泪花。
“润物无声,谢良师,难忘校园多雨露;凌云有志,勉学子,莫愁前路少人梯”,这是曾经一位毕业生为朱绍侯提的词。在学生龚留柱的眼中,朱绍侯“眼神是慈祥的,脸色是和蔼的,腰身是谦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底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跟随朱绍候从事学术研究的几十年,朱绍侯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他,对他而言弥足珍贵。今年已经71岁、曾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执教的郑永福教授,在谈及朱绍候对自己的教诲时感慨,“在朱老师面前,我永远是个不成熟的青年”。
坚守在三尺讲台的六十年,朱绍侯用他作为一位老师特有的严谨、宽厚、关怀铸成了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不断前行。
宽厚为怀淡泊名利宁静得以致远
《尚书·周书·君陈》云: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宽仁忠厚正是这位九十岁的老人,经岁月沉淀出的最耀眼的品质。
上世纪70年代末,教育部组织十所高校合作编写《中国古代史》教材,当时大家一致推荐朱绍侯担任主编。但由于参与专家学术个性、风格存在差异,各抒己见,意见难以统一,朱绍候秉承着谦虚谨慎,尊重平等的理念,调节不同矛盾和意见,最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教材编写成功通过了教育部的正式验收,成为迄今30多年来国内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通史著作之一。
有人说,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华的人,必定是低调的。而熟悉朱绍侯的人都知道,朱绍侯为人淡泊名利,谦虚低调,从不患得患失。年,朱绍侯因在编纂《今注二十四史》做出的杰出贡献,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中华文化十大人物”,面对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这位被搀扶着走上台的耄耋老人,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我参加的今注二十四史工作是一项集体和长期的一项工作,我个人贡献是比较少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荣誉应该是归于参加今注所有的专家和学者。”真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朱先生的低调与谦恭。
从到,朱绍侯已在河大度过了六十年的时光,尽管儿女多次尝试把他接到身边,可他还是不愿离开这片他抛洒汗水和心血的土地,这里有他牵挂的学生,有他毕生热爱的事业,有以书为伴、安静做学问的生活。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在一座安静的小城里守着一所大学,也守住了内心对学术的虔诚与热爱。
作者:朱绍侯
编辑:赵洪彬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