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卫辉好医生钱惠茵,不让家属多花一分
98%的卫辉人都会点击上方卫辉三六五 工作中,她细致认真到固执的地步,不肯让患儿家属多花一分钱;由于患儿数量多,她养成了上班不喝水的习惯,怕耽误时间;她坚持每天晚上“散步”时到科里看一下患儿……
一天接诊60名患儿为省时间不喝水
钱惠茵教授是江苏无锡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五年制本科儿科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医院工作,62岁从儿科学教研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作为返聘教授工作至今,已77岁高龄。她告诉记者,退休后总有患儿家属不断找上门来:“患儿找到咱,作为医生咱就有责任给人家看病。”就这样,她又工作了16年。 这天,记者来到位于卫辉市的新医院。 “我没有上班喝水的习惯,喝水就要上厕所,耽误时间。”钱教授告诉记者,“这样还能多看几个患儿。如果把患儿排到下午,有的检查结果只能明天出来,就要让他们再跑来一趟,几十里路颠簸,花钱又受罪。”
不肯让患儿家属多掏一分钱
虽是西医,钱教授却首先依靠“望闻问切”诊断病情。“看看孩子的精神头、看看口腔、咽喉等发病部位,问问家属情况,听听孩子的呼吸和说话,再用听诊器听听心肺,叩诊一下,简单的疾病基本上能判断个大概。农民挣个钱不容易,不做检查就能确诊的病咱就不让人家多做检查。”她告诉记者。 有一位从鹤壁浚县转来的患儿,因认为病情较重,其家属提着东西准备好了住院,却被钱教授告知“把家里的药调整一下,吃吃就能好”。患者的家属听从钱教授的建议后,回家吃了点药,不久便治愈。 卫辉市小宣哲的爷爷拿着方子去取药:“这个老太太看病准,开药不多又便宜,我儿子从小到大有病就找她,现在又轮到我孙子啦。”
对患儿负责不断学习
侨居德国的姐姐要送给钱教授一个礼物,她开心地告诉姐姐,要一个听诊器。于是,一支西德生产的听诊器一直跟随着她。 “西德的听诊器是世界上较先进的,能帮我听得更准。”钱教授告诉记者。同科室的周医生提到钱老师的“听功”就竖起大拇指:“钱老师心静,经验丰富。有时患儿肺部有些细小的湿啰,我们年轻人都听不出来,她都能听出来。” 不仅仅有听诊器,钱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能仅凭借老经验应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这也是对患儿负责。” 几十年来,钱教授坚持自费订阅医学杂志。记者在钱教授家里的茶几上,看到摆着最新版的《儿科学》本科适用教材。“这一点我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前来进修的封丘县儿科医生刘一鸣告诉记者。
医术高超减轻患者痛苦
钱教授的子女、亲戚都不在身边,她生活和爱好的全部就是工作,老伴儿则“全心全意为她服务”。在52年的工作中,她从未出过差错和事故。 采访中,记者见到一个患儿张某,医院被诊断为淋巴瘤,然而化疗过程中病情却逐渐加重。患儿家属慕名找到了钱教授。钱教授认真做了体格检查、研究了关键的检查结果后,认为孩子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并组织了专家会诊。会诊后大家一致认同钱惠茵的诊断,对症治疗两周后患儿病情好转。 “如果没有钱教授,我们孩子还不知道怎么样了呢。钱医生救了我们孩子,也救了我们一大家子的希望呀。”提起钱教授,患儿的爷爷满腹感激。
结束语 暑往冬来,52年如一日,钱惠茵医治过的孩子一代又一代,为患儿倾尽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面对赞誉,她真诚地说:“为患儿治病,是咱医生的责任;为群众服务,是咱们党员的义务。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一点儿事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