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quot下关quot去卫辉
下关
□青桐微雨
东乡的来卫辉县城说是“去府里”,西乡的来卫辉县城,不论大人小孩儿,不论农村还是矿区都说是“去下关”。
在我的意念里就觉得下关就是下平地,下平地里的热闹地儿。
那时候陈召煤矿没有公交,下关就是去煤矿煤场的过泵房搭个拉煤的顺风车,或者去矿车队那儿趁个拉木料的解放牌大卡车。井下用的巷木,都是矿上解放牌大卡车在县城火车站的矿木料场拉的。运气好的话,还能挤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人多的话,敞篷车上站半车人。因为下关,很早就学会了扒敞篷车。说起敞篷车,搜索搜索记忆,想起了消失的北闸口,北闸口是当时西乡通往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红色警灯一亮,警笛一响,闸杆一放,所有车辆都被挡在警戒线以外,火车轰隆隆从眼前鸣笛而过,解除警戒后,东去的西往的人群像两股逆行的潮水涌进铁道上。车辆像甲壳虫一样儿在人群中慢慢驱动。过了北闸口就是火车站。
现在好冷清的卫辉火车站
那时候县城的公交车很少,汽车站和火车站在一块,汽车站有通新乡和安阳的公交。最热闹的是路东边的搬运公司,也叫搬运站。院里几十辆三轮嗵嗵车,也有少许公交车。冬天,数十辆小三轮嗵嗵车,排着队去煤矿拉全县城生活和取暖用煤,很是威风。那时候在小小的我眼里,感觉矿区通往县城的路很宽,路的两旁是齐齐整整的白杨树,夏天一路阴凉。冬天有霜雾的时候,白杨树上枝枝杈杈挂满了雾松,冰洁玉莹,很是好看。
从车站下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就是徒步进城,先走过辛庄。记得辛庄大街有个影剧院,是车站附近的热闹地儿。还有个门朝南的国营供销社,当时,很多在矿区买不到的日常用品,矿区和村里的百姓就是在这公家店铺里转一圈购买的,因为时间短,怕误了回去搭乘的车辆,很多下关的百姓就没有时间再往城里去转南北马市街和县百货楼。
已经改造成家俱商场的车站影剧院
有时间去城里的人过辛庄后,再踏上一座桥,站在桥上可看到桥下清晰的河水潺潺流动,夏天有时候还能看到城里的女孩三五成群坐在桥下河边的石头上,在石板上用棒槌捶洗衣服,或者两脚踩在水里,将秀发漂在水面上洗头。过了桥就能看到县城北阁门。在我印象中,北阁门很坚固,城墙和圆拱形的门洞和电影中看到的城门一样儿,只是城门外边上端“南通十省”,城门里边上端“北拱神京”八个字非常醒目,记忆深刻。
大城市有地标形建筑,小县城每走一段也有一个景物,那景物像记号一样儿,一说百姓都知道。千年大槐树就是这样一个景物,你要说在大槐树那儿,人们就知道在县城哪个地方哪个方位。既是当时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也是一找一个准。
北阁门拆除了,但上面的石匾仍在
卫辉是个水城,水多河多桥多。一袋烟的功夫,就来到了老服务楼,服务楼过去是个国营旅社,外地人聚集的地儿,南来的北往的,哪的口音都有,这像小城对外的窗口,又像小城的心脏,生意人把外边新鲜的事物带进来,又把小城的气息传出去,老服务楼给小城增添了几分活力。往东紧挨服务楼,就来到了老卫河桥前。桥的西南边是吕公堂街。沿着小街前行,就是沿淀街了。听说沿淀街过去是盐商.富贵人家的聚集地,但是下关的主线不经过那,在记忆里就觉得沿淀像都市里的村庄,沿淀的南邻医专像个小岛。站在卫河桥上凭栏向北望去,桥下的卫河水远远的在右湾处打几波细浪,然后,沿着纱厂街缓缓的向东流去。有时候还能看到挖淤沙的船停靠在岸边。过了桥就走到城里边的热闹地,马市街。
北马市街入口处,铁匠铺叮叮当当,从清早敲到晚上,像一首有节奏的曲子,锤子上下起落,声声敲在点上。邮局还保留了一些原来的模样儿,在当时以鸿雁传书为主要沟通交流的年代,邮递员像绿色的信使,骑着邮电标志的单车,车后驾上驮着两个大邮包,窜大街走小巷,给百姓传情接物捎信息……
北马市街入口处,铁匠铺叮叮当当
再往前走就到了我非常喜欢的新华书店,小的时候下关来到这儿就走不动了,定要拐个弯看一眼,有很多小人书,我们还叫它画册,我还买过《鸡毛信》《三毛流浪记》的画册呢。上中学时省吃俭用买过《十万个为什么》和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像宝贝似的捧在怀里不丢……每年春节买年画都要光顾这里,《红灯记》《沙家浜》等八大样板戏的造型画都买过。八十年代初的明星照,刘晓庆.陈冲.李秀明.张瑜的个人秀照,都是美美的买回家,小心翼翼的粘贴,那时候没有粉丝这个词,现在想想,应该是她们的粉丝了……
百货大楼是个大建筑,在里边买过文具买过鞋,更多的记忆就没有了。倒是楼北边下坡的老糊辣汤现在还记得清楚,一说老糊辣汤,全城人都知道说的是这。那个手工面筋好像有什么魔法似的,筋道柔韧,让人吃了还想吃,那个独特的糊辣味,让人下关不喝一碗糊辣汤,就好像没下关似的。因为牌子老,汤味纯正,到现在那个糊辣汤店还开着,不知道老板换了没。喝过糊辣汤,抹一下嘴,旁边橱窗里展示的靓女俊男的虚光照片吸引着我的眼睛,走过去,脸贴近玻璃窗踮起脚尖往里看,只见照相师傅趴在桌子上,用小狼毫毛笔沾水彩给黑白照片上颜色呢,那时候没有彩色照片,彩色照片都是这样着色,我还纳闷,那么多人照相,师傅是咋样儿记得谁穿的啥颜色衣服呢?想是每张底板后面都要作标记么?小时候很少照相,在这个国营照相馆好像就照一张,是母亲在中间坐着,我们姊妹们围站在母亲身边,当时,小妹哭着就是不照相,母亲给她一毛钱,哄她照了那张现在看来很珍贵的照片……
百货大楼是个大建筑,在里边买过文具买过鞋
在往北走,就是卫辉大戏园了。这里是卫辉的王府井。门前卖冰糕.糖葫芦.江米苔的小贩们,各用各的味道吆喝着。附近的人已经习惯了锵.锵.锵.锵.锵的乐器声。县城跟的老人拿着蒲扇,踱着小碎步,荡漾在卫辉慢生活的节奏里,去听戏看戏,小孩儿躲在大人身后,逃票进去聚堆凑热闹,剧情到高潮时,老戏骨们鼓掌拍腿叫好!我也在大戏园里看过豫剧《十五贯》《卷席筒》和《朝阳沟》。那时候的县豫剧团很出名,家家户户都能数得出几个唱的好的名角……
往南是南马市街,这里都是卖小商品和电器的,那时候录音机.黑白电视很吃香,四里八乡结婚都是来南马市街买电器,南马市街是人聚积最多的地儿,看商品的买商品的讨价还价的。有个体商户后,老百姓学会了讨价还价,会作生意的老板都会在价钱上低个头,图的是回头客和客户的口头免费宣传,赚的是更多的长远利润。那应该是八十年代初卫辉享受国家政策先步入小康生活的一拨人。
西门桥到了。卫辉的又一个景点。从西门桥往西有一条通医专土路,那条土路已经被人踩的光溜溜的,路上来来往往都是步行到医专寻医问病的百姓,病重的路远的就用木制的平板车靠人力或者套个小毛驴拉过去。土路的南边是一望无际的良田。
过了西门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关"哩
百年老校——汲县师范风采仍存
年3月9日
广告、新闻、营销热线
、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