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卫辉从祭祀文化看古城卫辉文明史

古城卫辉祭祀文化盘点

文/平沙落雁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和八月初三,是比干和姜太公的诞辰纪念日,规模挺大的。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林氏和太公后裔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代表,不远万里奔赴卫辉,用表达追思与感恩最直接最虔诚的仪式,把远古与今天从精神上紧紧联在了一起,随着传统文化圣火的点燃,刹那间古今两个时空默契交融。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美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祭拜先祖,由来久矣。咱先从大背景说起。自中华文明肇始以来,祭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夏商周三代。这个时期,应该说中国的古代宗教由产生到发展已逐渐成熟,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出现了中国古代宗教的最高形态一一西周天命神学,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基础。第二是春秋战国,这个时期诸子学说成为了主流文化,古代宗教受到冲击,用孔老夫子的话说叫“礼崩乐坏”。但万幸的是,祭祀活动并没有被废除,而是被作出新的诠释。第三个就是秦汉了,这个时期很有点意思,中国传统文化在尊崇儒学的口号下先后经历了儒法合流、儒道合流、儒释道合流,但奇怪的是祭祀文化竟一直延续了下来,其内涵基本没有改变,只是具体的祭祀活动有所不同而已。

古城卫辉历史久远,民风淳朴,崇拜天地、祭祀祖先是此地自古就有的文化传统。虽说历史上对这里的民风民俗评价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古城人愈加坚定地尊重着山川,珍惜着草木,自然也更加追求着“天下之和”“致和达顺”的人文理想。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喷张在古城的血管之中,也年复一年地流动在卫辉人生命的存在与延续里。

至于民风,咱又得往远了扯。周朝初年,汲地属鄘国时,说这里有康叔之德,祀典完备。汲地遭狄入侵后,认为这里“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杰吞夺,薄恩礼,好生分”。隋朝时认为:今风颇移,皆向于礼。到了元朝又说:地饶俗淳,勤于播种,孝悌之风有闻于时。明清时则评为:人知向学,彬彬有礼,风俗醇美,不愧河山间一大都会也。

是不是觉得有点绕?但总的来说口碑还可以。其实这都和祭祀有关。

在长期的岁月更替中,卫辉人始终强调返始报本,注重仪式感,视祭祀活动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比如说春节,初一凌晨,各家各户要放鞭炮,焚香燃烛,长幼换穿新衣,祭祀列祖,给尊长叩头拜年。尤其是农村,得先去祖坟放挂炮,烧烧纸,上上供,祭奠后再回家给老人磕头拜年。初一这天禁忌很多,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许倒垃圾,不准做针线活儿等等。初二是给岳父母拜年走亲戚的日子。初三俗称鬼节,许多人家要上坟扫墓。一直到初五,俗称“破五”,表示节已过完,春节期间的禁忌方可以解除。注意,古人为什么要如此的不忘祖先祭祀鬼神呢?又是立宗祠,又是建庙宇,因为圣人早已将万物的精灵定义为鬼神,使得鬼神便成为百姓的准则,为百姓所畏惧和服从。这样,树立鬼神观念本身就有教化意义。这可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哦,而是说祭祀是一种文化,通过祭祀教化民众追怀远祖、不忘先人,从而达到使人相爱和沟通感情的目的。包括君主重视祭祀宗庙社稷也是在躬行孝道,在祭祀过程中表达出对于祖先的深情和崇敬,甚至于与天对话,也是在做出孝的榜样,也是在进行教化。自己做好了,教育别人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除了春节以外,卫辉还有“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并有“二月二,煎粘糕”的传统习俗,意谓此后开始有雨天雷声,这一天都要油煎黍子面做成的粘糕祭拜龙王,求佑一年风调雨顺。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插艾枝,户户包粽子,妇女佩香囊,小孩穿绣有青蛙、蛇、蝎子、蜈蚣的黄布鞋,然后才是吃糖糕,饮雄黄酒。七夕俗谓“乞巧”,祭日在东,祭月向西,少女们陈祭品于月下,乞求织女赐人间女儿们心灵手巧,心想事成。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更要在月下摆上香案,供上月饼果品,求月老赐福全家团圆。十月一,俗称鬼节气,汲地素有剪纸为衣,送坟前焚烧的风俗,谓之送寒衣。因为气候寒冷更引起了对已故亲人的深深思念,强调仪式感,祭祀时才能保持恭敬虔诚的情感。说着说着就到了二十三、祭灶关。传说是监视神“一家之主”的老灶爷上天汇报的日子,届时各家都在灶君像前焚香上供,一碗鸡蛋面,一包芝麻糖,求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其实,最有讲究的要数除夕“年三十”了,傍晚,要在打扫干净的堂屋供上祖先牌位,摆列供品,焚香燃烛,一家老少依序向牌位和尊长叩头辞岁。东乡一带也有下午上坟烧香供祭的。除夕晚饭都吃饺子,俗谓“填穷坑”。晚饭前后就开始放火鞭,直至午夜。孩子们去睡了,老人多彻夜不眠,谓守岁。有的人家还要对屋子里的每个房间,院子里的每棵树,包括水缸、粮仓等都毕恭毕敬地拜一拜,还要在粮囤放上面蛇,求“蛇神”护佑粮食不被鼠咬,整个程序走完,天已大亮。

此外,卫辉城乡居民盖房,也是要祭祀的。上梁或封顶时都要供奉一番,并在梁上或墙上贴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还要在梁上绑上筷子、铜钱、大蒜,以示驱鬼辟邪,讨个吉利。有的人家更讲究,上梁之前先找个风水先生“择好儿”,避开太岁方位,时辰不对怕出事端。封顶时还要在房顶立一块砖,刻上“吉星高照”,用它来抵挡邪煞。房盖好了,还有院子呢,又是一番祭拜,走正门的人家还要在自己的街门里面砌一堵墙,遮住街门与屋门的视线,叫“影壁墙”,用来镇宅避邪。

祭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能一直流传下来没有消失,说明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已经达到了某种自觉,且根深蒂固,直抵人心。因为它的核心是报答,是警示,是教化,这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永恒的文化价值。当然,祭祀的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原来很多冗繁的礼仪形式已经简化,这也体现着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本号所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

⊙合作请加







































全国白癜风最好医院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9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