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马市街

在60、70年代的过去,坐落于卫辉城内的马市街当属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在这条长约1公里的街道上,又分北马市街和南马市街。这里人群聚集,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品类繁多。人们或步行、或骑车、或赶着骡马套车穿行其间,在这条最具人气的“商业街”上进行着最原始的商品交易,一条街满足着当时城乡居民基本的生活

今天,再次来到马市街,别有另一番心境,天刚刚下过一场雨,洗去燥热,空气中夹杂着泥土潮湿的气息,也许是雨后初晴,又值午后,整条街上行人偶有过往,显得清静了许多,商铺店老板们将躺椅摆在店外的路边上,悠闲自得的享受着午后小憩的时光。与记忆深处马市街人群热闹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此时的马市街更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枯坐在冬日阳光下的藤椅上,静默地注视着这条街道,经历了太多的时境变迁、人世沧桑,如今,他隐于俗世,放下所有,低调退场,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安闲,时而发出“年少都有凌云志,平凡一生也英雄”的感慨。

走在街道上,一景一物都能激起美好的回忆。有些老店,虽不过百年,却在卫辉城里极富名气,就拿主营锅碗瓢盆的白铁铺作坊来说,一连紧挨着三四家摊点,集手工制作、经营、修理功能为一身,每天叮叮当当、敲敲打打,工艺虽不复杂,但各种铝制生活炊具和器皿被工匠师傅们打造的既美观精致又结实耐用,一件件进入寻常百姓家里。如果哪家的锅盆使用年久掉了锅底或漏了眼,这在当时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家庭为了节省开支,更多时候会来到这里换底修补后再拿回家反复使用。如今,白铁铺依然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而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纯手工制作工艺暂时被保留了下来。顺着北马市街向南一直走,就来到新华书店一带,印象里新华书店是一栋两层楼房,进入店门,满屋子书香飘散,一排排透明玻璃大柜台成回字形排列,里面摆放着样本书籍,在它身后是对应的高大木质书架,所有书籍分门别类整齐的摆在上面。当时要想看书买书,必须由售货员亲自取来给你,买不买全凭自愿。我相信,土生土长的卫辉人至今对老新华书店有着抹之不去的记忆,在当时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平衡的年代,人们更加满足于精神上的获取,再加上当时娱乐生活的单一性远没有如今这么丰富,那么读书就成了每个阶层的必选,人们乐于从书中学习新知识,感知世界,了解社会,愉悦身心。还记得一部好看的小说或画册常常被我们借来借去,最后却传阅的不知所踪。如今,新华书店已搬迁新址,被格格不入的酒馆所替代,偶尔从家中的书柜上还能找出从老店买来的旧书,拿在手里翻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说道味道,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的百货大楼,这里是北马市街和南马市街的交汇处,也是最热闹的地方,过去,从百货大楼的东门口出来下到坡底,转而向北就是卫辉城最早、最大的老戏院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了,此处人群聚多,老戏院对面的国营食堂和各种小吃摊错落其中,叫卖声此起彼伏,饭香弥漫扑鼻,闻着让人直流口水。最受卫辉人钟爱的小吃应当属胡辣汤了,胡辣汤配油条是卫辉人最原始的街边味道记忆,无论是你是城里市关来的还是从乡村来的人们,吃上炸的金黄色的老式油条,喝上一碗胡辣汤,才算得上圆满,没有白来马市街一趟。除了胡辣汤,国营食堂里卖的饺子、包子、馄饨和杂面条也是人们的最爱,儿时曾经有和父亲下食堂的一次经历,现在想起来还是沾了一位远亲的光,父亲接待亲戚就安排在国营食堂里,吃的是肉包子和混沌,那次我完全不顾个人吃相、不顾亲戚在场、任意大吃,感觉这就是人间第一美味,那包子一口要下去,鲜嫩的肉馅裹着浓浓的汤汁满口留香,再就上一口混沌,那鲜美的滋味堪比现在的汉堡披萨。

回头几步来到老戏院旧址前矗立了良久,作为过去人们热衷的文化休闲场所,如今已是容颜殆尽,付之一炬,没有留下半丝半缕,偶尔被人们提及在谈笑之间,空旷的场地,耳畔的风声,茫然的我再也找不回老戏院昔日的风采,老戏院里唱大戏,唱的什么、演的什么已完全没了印象。

重新折回百货大楼东门那条路直走就是南马市街,南、北马市街两旁的建筑基本还保持着原貌,楼房一般高不过两层,红墙或灰墙砌成,样式中规中矩,所有楼房的顶端必有一行醒目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标语,显示出那个年代质朴的本色,南马市街除了学校再没有大型的店铺,但无论是杂货铺,还是小餐馆,一间间挨得更为紧凑,更多现代化的商品占据着主流,跟随着人们需求适时发生着变化。

如今,已没有人能够说出马市街具体的建造年代,我想那应该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自然造就,因地制宜的变通。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追溯马市街的历史,为他还原真实,也许有一天整条马市街最终难逃老戏院一样的厄运,成为历史,只留记忆,不论他将来存在不存在,内心舍得舍不得,我们既不能让时光回到过去,更无法阻止时代的变革和交替,谁对谁错,就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回望马市街,这个卫辉人熟悉的地方,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曾在这里做过他的皇帝梦;清真寺里念诵的经文承载着多少回回民族的信仰……,这里不知上演了多少故事,又有多少故事即将从这里开始,马市街已然成为地方市井文化的代表,深深地烙在卫辉人的心里。站在此时的街头,我仿佛看到一位农民,头裹白毛巾,身穿老式布衣长裤,牵着骡马套车,车上堆满一袋袋粮食向我走来,耳边马铃声声,街上行人穿行无声,我与他擦肩而过,而他转头对我莞尔一笑。

(本信息文字由文玉提供)

卫辉电视台







































治白癜风偏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