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好多地方竟然都有古长城卫辉的战

赵长城上话沧桑

□马新法

秋,进南太行,坐在南太行的高山之巅赵长城之上,看山水环绕,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川谷深幽,赤壁丹崖,色彩斑斓,林木茂盛,波光粼粼,风景秀美,造化神奇。再遥望赵长城(当地群众皆称其为“边疆岭”),它沿太行山脊由北向南,盘旋逶迤而下。它北接林州市战国赵南长城,经卫辉狮豹头乡、辉县南村乡、张村乡、卫辉太公镇、唐庄镇直至新乡市凤泉区分将池村,绵延百余里。穿山岭,跨河谷,游卧于群峦峻岭之上。宛如一条巨龙,横亘于这山水之间。观之令人咂舌有声。虽经余年的沧桑变化,但至今仍清晰可辨。不由得感慨万千,思绪乱飞。

中国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烽火戏诸侯”典故就源于此时。此后长城就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阔土地之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公里。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公里以上。但这里讲的长城,与八达岭长城、迥然不同,自有特色。它暗淡于八达岭的庄重沉稳,也逊色于嘉峪关的剑气寒光,恰是它的那份内敛,那种节制,似乎更让我心存敬畏,更让我体味到历史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赵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逢石石垒。通体采用太行山青白石垒砌而成。剖面呈梯形,石块外大内小,中部填以碎石,底宽2-2.6米,现残部仅存根基,高者可达2米,由城门、城门楼、瞭望台、烽火台等部分构成。没有秦砖汉瓦,只有一色青白石块砌成。现经过无数次的雨蚀风化,赵长城被剥蚀得几近废墟。然而谁能想到,其颓垣断墙,曾经左右过秦、赵、魏的历史,左右过卫、辉、林三县的命运,在中原的历史上有过轰轰烈烈的一笔。

今天站在高山上远观长城的曲折蜿蜒,视乎想到了长城内外战国诸侯们那纵横捭阖、横扫六合、俾睨天下、并吞天下之心;还隐隐觉出长城经过之地到处迷漫着战争烽火、金戈铁马、鼓角铮铮之杀气;又仿佛看出了鬼谷子、孙膑、苏秦、张仪、范雎等之运筹帷幄之谋略;又明显透现出魏、赵国两国彼此吞并对方,扩展自己的领土的觊觎之心。

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国,世卿立诸侯,晋国灭亡,战国开始。战国七雄并存,各自攻击防御。胜,扩大地盘;败,就忍痛割让土地。因此,或大或小,疆域常变。同时,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为防御在边境形势险要之地修筑长城,成为重要的防御手段之一。其实早在春秋时也仿西周筑长城。

公元前年,楚国在方城修筑长城。其后齐、魏、燕、赵、秦的长城相继而筑。《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位于卫、辉、赵三县境内山上的赵国南长城,便是修于那个时期。(赵国长城有二,一是赵南长城,即本文所说长城;二是赵北长城,又叫灵武长城。赵北长城约在公元前年修筑,东起今河北宣化境内,经过今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今内蒙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华里。后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曾利用了这一段赵国长城中的一部分作为基础。)

赵国以邯郸为都,占据了晋北和太行山以东;韩国以新郑为大本营,经沁阳北上太行,划去了长治地区;魏国则占有了晋中,又经林州,辉县,卫辉这个咽喉南下太行,将国都定在开封。自此,韩,赵,魏三国便较上劲了,都在励精图治,备战备荒,时机一到,争当霸主。单说赵国,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发奋图强,勇于变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极大地加强了国防力量。公元前年,赵国君王赵肃侯出兵围攻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在肃侯的爷爷赵敬侯的时候就被拔为赵国地盘,后来魏国收复。肃侯此年又想将黄城夺过来,但是没有攻下。这一仗没有取胜,肃侯便有了顾虑,唯恐魏国报复用兵,于是便想办法采取防御措施。在此前提下,便开始修筑长城。赵王下令修长城的那一刻起,亡国的命运已经注定,即使有什么“围魏救赵”,没有后来的秦吞六国,光凭修长城的劳民伤财,光凭孟姜女的哭声,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看山那边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听那“孟姜女哭到边疆,哭声爹来哭声娘,不想去见阎王,姑舅千年不能忘。打一把钢刀七寸长,前心攮到后心上。正月梅花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丈夫团圆会,奴家丈夫死长城。……十二月腊梅过年忙,杀猪宰羊闹嚷嚷,人家都有猪羊宰,孟姜女家中哭断肠”。想那卫辉的万喜良新婚三天即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长城坍塌三十里,露出丈夫尸骨。夜间起风时,村民们隐隐约约仍能听到孟姜女那时断时续的呜咽。时间如透明的尘沙漫天而坠,几千年过去几度兴衰。今天,即便站在赵长城的制高点,也再难听到旧时那悲戚的哭声。“草长莺飞狐出没,赵时长城已斑驳;群雄争霸今何在,已随夕阳渐渐落。”也许这首诗能两千多年来的沧桑。

站在残缺的长城遗址前,思凝不断,历史的车轮不因长城的阻挡而停息,春秋战国已成春秋,长城还在,但故事继续发生。仿佛看到曹操征讨袁绍、郭子仪打败安庆绪、岳飞大战金兀术、金元争夺卫州、红巾军抗金,血雨腥风、钟鼓齐鸣、叱咤风云、枕戈待旦、前仆后继、谋略布篇等恢弘场面。更看到刘伯承、邓小平运筹帷幄的身影,他们正在威严地指挥着八路军逐鹿太行。

刹那间,太行山脚下骤然尘起,日寇和伪军大队人马呼啸而来,赵长城上的马牙山抗日游击队——扼守太行天险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跃起搏击,血肉横飞,刀光剑影,日伪军挡不住黄克诚率领的强悍的三四四旅,留下了数百具尸体,弃岭东遁;太行军区七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冒雨亲自指挥,久攻不克,敌人气焰越发嚣张,竟要八路军投降。

皮司令轻蔑地一笑,命令战士披上湿棉袄,将缴获的日军瓦斯弹从敌炮楼的下水道点燃回敬了过去,顿时,炮楼成了烟筒,浓烟滚滚,未来得及穿衣服的敌人一个个光着身子从炮楼里逃了出来,举手缴械。那矗立在战争子午线的炮楼战壕,终成废墟,坍塌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同一座魏长城,同一座太行山,赫赫20万魏军抵不过5万军马的秦人,终至弃岭南遁,大梁沦陷,国土易人。而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却屡屡使不可一世的日寇在这里变成“滑铁卢”;赵长城畔陈云、陈毅、罗荣桓、李富春、滕代运等27位党政军领导参加党的“七大”后,从延安返回的匆。

从赵长城上放眼望去,天高野阔、群峦对立,在金秋暖阳的映衬下,被岁月侵蚀的赵长城更显得惨白而荒凉。先辈们或沿着山岭的脊背,或利用悬崖陡壁,或利用谷口深涧修筑长城,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实在是很了不起的构思,它凝结了中华民族力量与智慧。看人类是渺小的,但又是伟大的,它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遗产。虽然赵长城已成为史话,但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不断到此怀古凭吊,断想沧桑,难道这不是一股隐形力量,又何尝不能再凝聚一道新的长城?这种耸立在人们心尖上的精神长城才是无往而不胜的。

赵长城镌刻了一段历史,它披一身历史风霜,凝视着太行山,凝视着人间,凝视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将如何写下去?长城在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但历史还在演进。仰望苍天,一群白鸽像历史遗留的精灵,在湛蓝的天空里划过一道道银色的弧线,传来悠远、祥和的鸽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10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