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卫辉牧野之战这片土地上真的血流成
河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牧野之战:这片土地上真的血流成河吗
上一篇文章: 官宣事关卫辉今年高考 下一篇文章: 卫辉乡贤吕大临
□平沙落雁
一日,与一位画家朋友酒后聊天,他对我说:自己正打算构思一幅"牧野大战"题材的长卷,准备参加全国美展。可酝酿好长时间了,一直觉得无从下手。因为史书上一会儿说"前徒倒戈",一会儿又说"血流漂杵",自相矛盾。他的问题是,到底哪个才是历史的真相?我告诉他:这回你可算问错人了。这么久远的一个历史事件,我要能知道咋来咋去,还会跟你坐在这里喝北京二锅头吗?这位画家朋友与我年龄相仿,人挺厚道的,当我确认他对我这个书呆子并无“调戏″之意时,这才借着酒胆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别信什么"前徒倒戈",那纯粹是忽悠人的,即使有,也只是局部现象。你听说过天底下有不流血的战争吗?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哪怕是无需动刀动枪的宫廷争斗或政治角逐,也都是血流遍地,更何况这是战场上的真正厮杀?"血流漂杵"倒是史实。但那也是鲜血混着雨水和积水,使捣米用的怼杵漂在血红的水上,并不是平地积血而漂杵,弄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至于"牧野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看来我又得再次烫烫剩饭了。说是烫剩饭,其实这剩饭一点也不好烫。咱先不说别的,光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就有好多种说法,为此,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比如:《淮南子·兵略训》上记载是公元前年,《竹书纪年》记载的是公元前年,还有推断公元前年的、年的等等。最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权威人士一锤定音: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年1月9日。争辩声这才戛然而止。但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最有说服力的是什么?考古。年,随着陕西临潼一件青铜器的意外发现,口口相传三千多年的牧野之战,终于被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因为在器物内壁居然刻有铭文,分4行共33个字,大意为:当年武王征伐商纣,"甲子日",大军一日之内便将殷商灭亡。至"辛未日",武王论功行赏,有功者将所赐青铜金属制成这件祭器,以此纪念先祖。这就有点意思了。后经国内顶尖专家学者联合鉴定,还专门请来了一流的天文学家介入,最终得出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年1月20。言之凿凿,板上钉钉儿。剩下的事就好办了,顺着这条线索,我们便可以比较清楚地勾勒出这场战役的大致轮廓了。且说公元前年的1月1日,卜得辞云:黄道日,宜出行。伐纣大军总统帅、周武王姬发拜姜子牙为军师,领战车三百乘、亲兵三千人,加上八百诸侯麾下将士共四万五千余众,浩浩荡荡向商都朝歌奔袭而来。1月16日,部队抵达第一个目的地,黄河附近的孟津,在这里,武王施展开他的"统战"本领,与各诸侯达成协议:殷商气数已尽,朝中众叛亲离,据可靠情报,比干劝谏被杀,微子愤而出走,箕子装疯遭囚,此乃天赐良机;现在,我们就要一起去向纣王摊牌,胜利果实咱共同瓜分,人人有份。1月17日,周武王率大军顺利渡过黄河,继续北上。当部队行进到温县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且越下越大,一士兵手中的盾牌竟一折为三,这让周武王心里有点犯嘀咕了,忙召来姜太公询问。子牙掐指一算,暗叫不好,明知武王此次犯上,日后会遭折寿之厄,但军心却万万不可动摇。便回答道:盾牌一折为三,是上天告诉我们,大军应分三路向前进发;至于大雨不止,乃是天水洗兵,是在考验我们此次出兵的决心。军师这番话武王还是很受用的,遂打消了顾虑,传令先头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加快推进。到了获嘉,武王与各诸侯又在此"臼土为山",就是每人捧一把土筑成"同盟山",以示和殷纣王势不两立,血战到底,不成功便成仁。1月19日,大军到达百泉后,顾不上休整,在"分将祠"再度兵分三路,并折而东行,傍晚时分,已离第二个战略目标古牧野近在咫尺。记住这个不平凡的日子吧,牧野终于迎来了它扬名立万的机会。这个美丽的地名不仅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此次战役的冠名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因此成了历史的一个拐点。这里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呀,芳草青青,树木茂盛,溪流淙淙,不光景色宜人,还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如果在此与敌决战,再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此处还是当时京都朝歌的牧马屯马之地,这下子你该明白武王的深意了吧?夜袭牧野,夺其马匹,使殷军的战车形同虚设,这放在以战车为主的古代战争中绝对是致命的。不用说,这又是姜太公的主意。让武王兴奋不已的是,在马场,竟没遇见任何有力的抵抗,不到一个时辰即轻松搞定,余下的时间便是抓紧休息养精蓄锐了。1月20日黎明,武王大军向北推进约30里"安营待阳",以三百乘战车和三千亲兵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士兵在后面组成方阵,决战的架势就此拉开,单等与纣王一决雌雄。其实,纣王早在几天前就收到姬发要来跟自己摊牌的线报了,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面对朝野上下一片恐慌,这位大王却没有太在意,打了一辈子的仗,这点"范儿"还是有的。但要说一点不慌也是假的,毕竟自己的主力部队正在与东夷作战,一时半会根本召不回来。他只能出"险招"了,就是把他在徐州战役中抓获的俘虏派上战场,再加上守卫国都的正规军,对付一个乳臭未干的姬发足够了。说起来纣王也算是一个人物,《史记》上说他"资辩捷疾,闻见甚敏,膂力过人,能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还是比较可信的。他年轻时的确非常聪明,有胆有识,尤其会打仗,唯一不讨人喜欢的是性子张扬,逢不投心思人和事必怼。但若论功绩那还是大大的,他身上最耀眼的光环是平定东夷,开拓了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促进了北方文化向南方的传播。也正是这些"老本″让他在50岁以后开始膨胀,刚愎自用,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至少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陷入酒池肉林无法自拔的人。但他确实很能打,有点像后来的楚霸王项羽,其结局也差不多。正因为他懂军事,所以当听说姜子牙占了他的牧野夺了他的马匹,直恨得牙根痒。痒归痒,可他的命令还是很管用的,不到一个时辰,一支约17万人的军队即组建完毕。按照他的吩咐,前队为奴隶俘虏,正规军殿后,正规军当时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监督俘虏作战,不听话就死拉死拉地。部署完了之后,纣王亲自率领这支杂牌军出城迎敌,也弄得号角吹,战鼓擂,这个世上谁怕谁。那个时候,周武王还不叫周武王,只不过是个造反的小诸侯,纣王称他为姬发小儿。两阵对垒,谁知道姬发小儿不按套路出牌,而是掏出讲话稿念了起来,史称《牧誓》。他首先历数了纣王听信宠妃谗言、不祭祀祖宗、残害忠良等种种罪行,来为自己造反正名。然后他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你这家伙有着深重的罪恶,不可不消灭。最后,为增加煽动性,他还临时加了一句:吾军将士听着,不得杀害投降者。应该说,这篇讲话稿准备得很充分,念的也很出彩,它最大的亮点在于,看似战前动员,实为瓦解纣王阵前那批俘虏,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姬发小儿的得意之笔。可纣王早在对面听得不耐烦了,他大骂姬发犯上作乱。姬发回他:我这是吊民伐罪。纣王骂他趁火打劫,战前连个战书都不敢下,纯属卑鄙小人。姬发说:我这是替天行道,顺应民意,是为正义而战。这场面是不是有点像三国时诸葛亮阵前骂王朗的感觉?所不同的是,台词变了,其结果没变,那个王朗被骂死了,这个纣王也被气得不轻。他脾气本来就不好,加上姜子牙在那里捂嘴直偷笑,遂气得他长矛一挥,下令发起冲锋。这边姜子牙看上去在笑,其实心里早有点等不及了,他也嫌武王的讲话稿写得过长,一言不合就开打,哪来那么多废话?还没等纣王的长矛落下,他已令旗一展,鼓点声中,盾牌大开,后面的三百乘战车尽数杀出。明眼人一看便知,纣王这场仗不好打,古代打仗,战车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和装甲车,只管横冲直撞,只管一路碾压,乖乖,眨眼功夫到了跟前。纣王这才有点慌了,那些奴隶俘虏更是惊慌失措,在阵前始终不知该先迈哪条腿。《左传》称:"纣克东夷而伤自身",看来这话果然不虚。本来,在姬发小儿发表演讲那会儿,纣王对作战双方的军事态势是作了比对分析的,在他看来:周方入境的虽说是精锐之师,有较强的战斗力,但毕竟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又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别人家门口作战,未必能调整到最佳状态。而己方却是在本土作战,打的又是反侵略战争,是在保家卫国,尽管参战部队成分复杂,不适合大规模会战,但熟悉地形,能攻能守,且留守的正规军战斗实力久经考验,凭这些优势击败来犯之敌应不在话下。然而,直到交上火的这一刻,他才意识到剧情的发展根本不是那回事。少了战车,不用打,在气势上已先自输了几分。但纣王毕竟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见形势不妙,忙下令让正规军驱赶俘虏进攻。你想吧,那些俘虏几个月前还都是战场上的士兵,并且一直将纣王视为仇人,如今却被仇家逼着去送死,他们心里很不情愿。于是,督战的正规军便在他们屁股上留下了许多支箭。前进是死,不前进也是死,这棋简直没法下。恰在此时,混在队伍中的周方内应不失时机地传过来话:先往前,然后转身,咱决不给仇家当炮灰。哗变就在这一刻发生了。双方尚未战几回合,商军部分士兵突然刀锋一转跳出圈外,不玩了。非但不玩,反而掉过头来,将纣王发给他们的武器又齐刷刷地对准了纣王和那些正规军。纣王心里一咯噔:天不助我,这回八成要栽了。但抵抗仍在继续,那些殿后的正规军也不再督战了,而是奋勇上前开始拼命,这真是一场硬仗呀,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遍地,双方死伤不计其数。但在后世的儒家版本中,对"血流漂杵"一说大都讳莫如深,守口如瓶,几乎众口一词说什么"牧野之战″没杀一个人,没流一滴血,这就是正义的力量。不得不说,西周的宣传部门太可怕了,为了把周武王标榜为至仁至义的不世君主,居然将充斥着谎言的伪史登在不靠谱的周刊和周报上,仔细想想真是有辱斯文。此次战役持续了整整一天,从太阳当空一直打到夕阳西沉,由拉锯战一直打到最后的一边倒,直到纣王眼看最后一道防线也守不住了,这才拍马逃离战场,狼狈退至朝歌城内。什么"殷纣王的江山铁桶一般",看来许多云话都是大约模说着玩的,千万别当真。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假如那些俘虏在战斗中没有转身,而是奋力向前,别忘了,他们都是正而八经当过兵的,其战斗力一点不比周军差,况且在人数上占优。那么,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负还真不好说。但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此时的周军已将朝歌团团围定,纣王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投降,要么殉国。依纣王的性子宁死也不会当俘虏的,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当晚,他给自己换上华贵的衣服,整了整凌乱的须发,平静地来到鹿台之上,点了一把火,然后决绝地跳入熊熊燃烧的火堆中自焚而亡。公元前年1月21日,用史学家挺富有诗意的话说:艳阳高照,民众沸腾。周武王率大军井然入城,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随后,释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闾,封比干之墓,散鹿台之财。至此,历史庄严宣告:小邦周一战而胜大邑商,牧野之战完美收官并载入史册,六百年之殷商帝国灰飞烟灭,周朝建立。等烫完这些剩饭,我又对那位画家朋友说:牧野之战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确实值得本土艺术家大画特画。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如今空留下几个村名符号再无任何遗迹,说起来大有来头,但鲜有知名的景观和历史的擦痕供后人凭吊,这是我们自身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不过这样也好,你想象的空间反而大了,只要别把二郎神、土行孙、申公豹他们画上去就行。如果真要画上,万一还获奖了呢?⊙本号所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
⊙投稿请发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ly/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