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文化符号永远的汲师,永远的骄傲多少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卫辉文化符号之十四永远的汲师永远的骄傲□云林山人母亲由乡长改为村长,职位降了,在儿女心中,母亲还是母亲,只是为母亲抱不平,多少有些失落而已;母亲改嫁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在儿女心中,更多的是无奈和痛苦,因为她不再属于这个家庭。学子之于母校,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年,汲县师范学校由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改为新乡市幼儿师范学校,我与许多汲县师范毕业的学子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人家的母校由中专改为大专,由大专改为学院,由学院改为大学,一路成长,一路辉煌,学子们也顿感荣光。而我们的母校,校友从此将由小学教师演变成幼儿教师,心里无论如何也迈不过这个坎。更有甚者,年,我们的母校又以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新乡市职业技术学院,汲县师范学校不仅从此改嫁,连“师范”两个字也被抠掉了,我们这些学子感到无以名状的悲哀。悲哀归悲哀,但我们仍然以汲师毕业为自豪,因为母校不存在了,历史却不容改变。母水源头沧桑巨变汲县师范学校的开山鼻祖李时灿(—)先生,字敏修,号闇斋,汲县(今卫辉市)西街人。16岁考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26岁中进士。入仕后,曾任刑部部曹、河南教育总会会长、学务公所议长、救灾总会会长等职。民国时期,出任河南教育司司长,他与当时天津的严修、江南的张謇并称“教育三杰”,亦有“南张北李”之说。光绪二十四年(年),李时灿与王锡彤、高幼霞等集资购书,成立经正书舍,起初只是个读书组织,这是汲县师范学校的起源。初始阶段,书舍没有固定场所。诞生不久,书舍又发展成为一个讲经论文的学术团体,每月朔望,舍友轮值东道,于家会集,讲经论文,互阅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朔望会集影响日益光远,不少舍友子弟及贫困学子前来旁听,这是汲县师范学校的雏形。书舍扬名之时,官署赋予书院之责,此时的书舍即是图书馆,兼具传道授业使命。至光绪二十六年(年),不仅县内从者日众,而且蜚声四方,为了“昌明学术,广所造就”,李时灿会同辉县史筱周、新乡王静波等,以经正书舍“迄无专址”,报请官署扶持,卫辉知府于海帆发起募捐得银七千余两,于光绪二十七年(年)购得西门里苏氏旧宅为经正书舍舍址,并修建讲堂、斋舍、书楼、客厅,呈报备案,开始行书院教育之实,此时已是名副其实的学校。为使“河朔人士知科举外尚有学问”,光绪三十二年(年),在经正书舍设立经正中学堂,由于卫辉府中学堂成立在先,故又改办经正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年),经正师范学堂改名为卫辉府公立经正初级师范学堂。进入民国后,卫辉府公立经正初级师范学堂改称为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后又一度改称为省立河北道区师范学校。年改为河南省立汲县师范学校。年,卫辉解放,年改名为平原省卫辉师范学校;年改为河南省汲县师范学校;“文革”期间,学校停办,年复校,改为河南省新乡地区汲县师范学校,年恢复高考,我于年4月入校、年4月毕业,毕业证盖的印章就是这个名字;年新乡地区撤销,年更名为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年更名为新乡市幼儿师范学校;年3月,新乡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母地灵光学子万千汲县师范学校坐落于县城贡院街东头,明朝时期为汝王朱佑椁、潞王朱翊镠两藩王府邸,入清后宫室拆改为民居。清康熙五十七年(年),由时任卫辉知府吴柯、通判侯居仁从辉县百泉书院移贡院于此地,此为街名之始。贡院,即卫辉府督学试院,为当时科举考试场所,卫辉府属诸县学子考取童生之地。东西辕门皆有题额,东辕门提额为“文星焕彩”,西辕门提额为“淇水锺英”。清光绪三十一年(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停科举、建新学,贡院就此结束其历史使命。承其旧地,“汲职”与“汲师”便在此传授新学,文脉相传至今。需要说明的是,民国初年(年)二月,时任卫辉知府华辉将宣统二年二月在城外青龙庵创办的蚕桑讲习所移入贡院,改为中等实业学校。次年改名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民国十二年(年)八月,改名为省立第四农业学校。民国十六年(年)八月,改名为省立第四职业学校。年,省立第四职业学校又更名为平原省立工业学校。年,平原省立工业学校更名为新乡纺织学校。年,与武汉纺织学校、开封纺织学校合并成立郑州纺织工业学校,几经改革和数易其名后,现为河南工程学院,校址在郑州。汲县师范学校,由入驻贡院至年并入新乡市职业技术学院,前后历经多年。立身贡院,一址两校,百年不衰,学子何止万千。汲县师范学校居此无移、坚如磐石,凸显母地灵光,哺育国家建设栋梁,功记青史,善莫大焉。血脉传承影响深远遥想当年,李时灿老先生创办经正书舍,其目的或作用纹丝清晰,其良苦用心在于:兴“卫学”。汲县古时属卫国,在李时灿心中,“卫之学脉远矣”,不仅“殷周之际”,“卫为多君子之邦”,而且“前清一代”,“中州之学风皆启自卫”,一方面能使遗教“绵绵不绝于人耳”,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学子“考乡土之文献,发思古之幽情”,得以传承“卫学”、振兴国学。时至今日,卫辉学风渐进不绝,文化血脉传承,汲县师范学校大师云集,学子继承先学孜孜不倦,又走出书斋培育千万桃李,李时灿老先生可谓功不可没。竟新政。清朝末年,李时灿对每况愈下晚清时局深感忧虑,当维新派人士竟起新政之时,他“亦起自中原”,“作桴鼓之应”。经正书舍的发起,不只是传承“卫学”的一个载体,也是“纠合同志”、共谋“新政”的一个平台。“一时人望所归,云龙风虎,蔚然称盛”。旧时如此,后亦可畏,汲县师范学校除了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良师资以外,还有不少学子脱颖而出,成为社会各界精英,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耕耘付出,为时代、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骄人贡献。新政新风扑面来,全赖汲师育深恩。启风尚。晚清之际,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民间陋习也呈泛滥之势,李时灿认为均为“不自爱”引起,所以他试图通过经正书舍、扩大阅读,来推行一种“调剂增补之术”,使人人发展其固有的“自爱”能力,从而开启新的风尚。他所规定的入会“戒约”,极具澄清浑浊的效应,提出“七戒”,如:媚异残本,宿娼比顽,造谣淫污,过亲阋墙,贿选失节,吸毒蓄妾,争产侵公等,皆应戒之。我等在汲县师范学校读书时,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勤学尊道,校风正,学风良,品行端,移而广之,为教化社会尽心竭力。卫辉近代以来,承接时灿先生道统,默化时灿先生熏陶,民风纯正,尚俭质朴,勤劳勇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思想成为时代新风,民众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与“经正”理念一脉相承。育人才。根植旧学、接纳新学的李时灿,所期待者乃依托经正书舍藏书授业,既能重振以孙奇逢、汤潜庵为代表“树立坛坫”“更唱迭和”的清朝初期中原理学盛况,又能从“筚路蓝缕”之中开创河南新教育的“草昧初启”时代。后来经正书舍的运行证明,确如李时先生所企望的,经正书舍不仅是汲县后学的向往之地,而且成为卫辉九县学子的研习之所,其影响广达大河南北。年之后,汲县师范学校数以万计的毕业生,遍布豫北乃至全省各地中小学校,他们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基础教育教学一线,成为支撑和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磅礴力量,为河南基础教育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光耀史册丰碑永存一生最为荣耀的,我是汲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对此从不扭扭捏捏、羞于言辞,反觉无上自豪。后来也曾在本科学校进修,那只是为了功名而迎合时事的无奈之举,心中总是感觉,在丁点小城市立足,有汲师教育作基础足矣。何以要出此言?站在教育看教育,汲师的老师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老师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小学教师是在教学生学知识,汲师的老师是在教学生做学问,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学永无止境;做学问是授人以渔,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识再多皆可用方法研磨。走出教育看教育,卫辉也好,县区也罢,皆属弹丸之地、县级治所,需要的实打实的东西,再大的学问不能结合实际做出成效也是白搭,世所公认,在卫辉教育界,汲师的学生非常实用,丝毫不比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教学成绩差,汲师本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地方,但很多汲师学生不仅能够教初中,还能完全胜任高中教学;在卫辉及其它县区的教育行政管理或公务员队伍中,到处闪动着汲师学生的身影,他们秉承“经正”“务实”的品德,为教育事业及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言之凿凿,验之确确,汲师之誉,名不虚传。请网上搜索“汲县师范学校”,马上会展现出一个个汲师学子的名字。出名的,不出名的,汲县师范学校桃李芬芳,汲师学子履职园丁之责,尤为繁花似锦,绽放祖国大地,香飘天涯海角。汲县师范学校已经不复存在,这是万分可惜的事情。我们这些汲师的学子,真诚希望能够建立一座汲县师范学校博物馆,使曾经让卫辉人民引以为豪的百年名校,为卫辉、为汲师、为校友、为子孙留下一些念想,通过她延续“经正”血脉。可能这些愿望有些奢侈,或许也没有人会去重视,但是,即使没有这个形式的东西存在,汲县师范学校的名字也永远不会泯灭,因为她是留在了万千学子的心里,她所创造的、曾经的、也是永远的辉煌,会像一座矗立的丰碑令后世敬仰。来源:卫辉慢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zx/10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