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在卫辉隔空怼人,只为2000多年的
乾隆帝在卫辉隔空怼人,只为多年的一句话
年,乾隆皇帝巡幸河南,驻跸卫辉。在游览孔子击磬处时,奋笔题诗,对距今多年春秋时期的荷蒉[kuì]进行了严厉批评。乾隆是这样写的:
荷蒉人过识有心,既讥揭浅厉于深。
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金声冠古今。
这四句诗是说,荷蒉经过孔子讲学处,从磬声中听出了孔子的心思,就讥讽孔子不识时务。荷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孔老夫子文章道德之盛名冠古今,岂是你能比的。
乾隆一点也没给荷蒉留情面,直言荷蒉“知其一未知其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懂个啥,太肤浅!”
这个故事见于《论语宪问》,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原文是:
子击磬於卫,有荷蕢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kēng]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qì]。”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故事大意是: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击着磬给徒弟们讲经,有一个挑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道:“这个击磬的人是有深意的呀!”过了一会儿又说:“磬声硜硜的,庸俗固执呀!没有人知道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索性连着衣裳渡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蹚过去。”孔子听见了,说:“是啊!真叫我没法反驳他。”
荷蒉是什么人?晋代皇甫谧[mì]的《高士传》云:“荷蒉者,卫人也。避乱不仕,自匿姓名。”宋朝朱熹的《朱熹集注》言:“此荷蕢者亦隐士也。”一句话,荷蒉是个世外高人。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批判荷蒉呢?原来,问题出在荷蒉说的“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上面。
这句话是一个成语,叫“深厉浅揭”。《诗经邶风匏[páo]有苦叶》第一章为:“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这首诗写的是一则古代爱情故事。一个纯情女子在济水岸边等待情人相会,心里想着,要是水深,你就连衣渡过,要是水浅,你就撩起衣服蹚水过。“深厉浅揭”就源自这里。
照理说,这里纯粹是对这个怀春少女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那种焦躁不安或是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没有别的意思,就连成语词典也只是把它解释成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可是,经荷蒉这一引用,这个成语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试想,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圣人孔子,一心要入世;一个是隐居世外的高人荷蒉,早已淡出江湖。经这俩大咖一闹腾,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成语,不能不让人有想法。以至于以后历代有不少名臣仕子,在他们失意归隐时,都要拿这个词来说事儿。
东汉张衡才高于世,官至太史令。他不慕名利,敢于直陈时弊,结果遭宦官诬陷被外调,从而产生归隐思想。他在《应间赋》中就引用了这个成语:“故尝见谤于鄙儒。深厉浅揭,随时为义。”说孔子之所以被浅陋儒生诽谤,是因为太固执,没有顺应时势做出适合时宜的选择。还举例说玄龙冬季在深泥里蜷伏着是避免受到伤害。他希望自己能退身隐居,去钻研古圣君王的典籍,哪怕像老子那样依朝而隐也行。
有着“小杜”美称的晚唐诗人杜牧,因屡次进谏而遭贬发配。他在《除官归京睦州雨霁》中这样引用这则成语:“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张纲是张良的后代,东汉顺帝时朝政混乱,张纲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除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杜牧虽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但他不赞同张纲的“奋身出命”以死相搏。后来,他决然而然出仕归隐。
南宋词人辛弃疾,仕途坎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期间,他对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在《兰陵王赋一丘一壑》中着力对归隐之处的种种美景进行描写。并且在最后一章写到:“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着。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又是引用这个成语!这里明确指出不能效仿孔子击磬,唯恐人不知。更不能以穷达为怀,而要学习前辈进亦乐,退亦乐的情怀。
当然,仕子们或怀才不遇,或遭受排挤,或不愿与奸党同流合污,可以产生隐退思想。而帝王之家呢?总希望在他的治下政治清明,天下归心,而不愿落个昏聩无能,离心离德的恶名。
乾隆皇帝巡游河南,这年他刚满40岁,可谓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所以他要批评荷蒉,你不该给后人指这样一条“明路”,做这个“榜样”。而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积极进取,时刻准备着,以自己的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成就一番宏图大业,名留青史。
乾隆皇帝这次巡幸,同样是在卫辉,对与之截然相反、敢于冒死进谏的比干,则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比干“与社稷共,逝将焉避”““披沥以陈,甘于殒弃”。赞扬他“五亩佳城,千秋弗坠”。这是乾隆皇帝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自己对天下士子的态度。(文/殷维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w/1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