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卫辉河南日报农村版专题推荐柳卫村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盛夏/文康巍/图
柳卫村
柳卫村关键词
“柳毅传书”和《铁道游击队》
90%的村民会踩高跷
河南第一台村级“春晚”
卫辉市最东端,有古村名叫柳卫,又名柳位,地处卫辉、延津、浚县三县交界处,黄河流经此处留下故道湿地。
《汲县志》载:公元前年,汲郡即今柳卫出土“峰堠碑”,上刻“福村”址,这是柳卫村名之始。公元年,隋炀帝开挖永济渠即今淇门卫河,福村成了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因柳姓居多,“福村”更名为“柳园口”,一度和郑州“花园口”齐名。
漫漫历史长河中,此地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
“柳毅传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爱情传说,柳毅故里相传就在柳卫村,村中有柳毅庙和相应的节俗民俗。
卫辉市共有6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卫村占了3项,即柳毅的传说、柳卫高跷、柳卫陈氏骨科。
地灵必人杰,文风昌盛的古村,在当代孕育了《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刘知侠的影响传播及乡里,余风流韵,柳卫村完小校长陈鸿溪致力于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主编《柳卫村志》,出版校本课程。普通村妇焦香梅,成为乡村诗人。
今天的柳卫村,有高跷队、盘鼓队、旱船队、花棍儿队、舞狮队、广场舞队、武术队、魔术班等十几个演出团体;“80后”大学生刘喜燕,还在年导演了全河南第一台村级“春晚”,轰动一时。
柳卫村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文化现象,并固化为村子的特定符号。
林林总总的演出活动,村民有最广泛的参与和互动,丰富的文化生活,让村民有很高的幸福指数。
柳卫作为柳毅故里,是唐传奇“柳毅传”、“柳毅传书”等故事蓝本发源地。柳毅经历了由政治名人到文化名人,由史实到神圣化,再到仪典化的衔接嬗变
4月25日,暮春。平原上大片麦田色泽浓绿,深至小腿,有一二村民在田间打药。麦田中的柳卫古村,整洁安静。
踏访古村,第一站来到柳毅庙。小庙接地气,一堵彩绘白墙,两扇红漆小门,门上贴着对联“普渡众生民祀虔诚,圣荫治黄功绩卓著”,门里小小的院落,正房三间,光线昏暗,供奉着柳毅和龙女,衣着鲜亮。
庙内外,多位老人扎堆闲坐,争相给来访者讲述柳毅故事。
相传柳毅确有其人,他是唐代人,生于年农历三月二十二。年,柳毅赴京应试,在武陟与沁阳交汇处孟津河中,遇卢秀英翻船溺水,他救出卢氏,延误考期,当年不第。后来,卢秀英与柳毅结为夫妻。
年,唐朝对黄河加固重修,柳毅带民众日夜奋战,被提升为水利督监。任职期间,黄河泛滥,柳毅解民于倒悬,西至孟津,东至东明,沿河百姓无不敬仰。
年,柳毅在东明县抢险时以身殉职。唐太宗敕封柳毅为黄河河神,赐其夫人卢秀英为“靖国夫人”,黄河岸边的封丘、长垣等地都为他建了庙宇。柳卫村人将村名更改为“柳毅屯”,修建“柳毅大王庙”,将他的生日定为庙会期。
“柳卫作为柳毅故里,是唐传奇‘柳毅传’、‘柳毅传书’等故事蓝本发源地。柳毅经历了由政治名人到文化名人,由史实到神圣化,再到仪典化的衔接嬗变。”陈鸿溪说。
至今,每逢初一、十五,柳毅庙都有烧香祭拜者。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二庙会,从头天晚上开始,庙里烧香的接连不断,灯火通明,鞭炮盈耳。庙会当日,柳卫附近的几十个村庄村民蜂拥而至,热闹非凡。柳卫村人踩高跷、敲盘鼓,都是为了纪念柳毅。
柳毅,可谓古村于史有载的“老乡贤”。他的清正廉明、为国为民,已成为小村的文化根脉。
风靡全国的《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就是柳卫人,至今萦绕在柳卫村的文化味道,依旧撩拨着乡民的味蕾
柳卫村完小附近,刘知侠故居前,一树洁白的槐花,正飘散着淡雅的香气。其余味悠远,如同刘知侠对小村人的影响。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年出生在柳卫村,在柳卫完小和卫辉一中就读,年逝世,享年73岁。
少年刘知侠,一度捡煤核、放猪,却酷爱读书绘画,作业本上画满了小鸟和人物像,书包里装满小说,常给同学讲故事,人称“故事大王”。
青年时期,他投身革命,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作为随军记者奔赴山东抗日前线,创作了《铺草集》、《沂蒙飞虎》、《铁道游击队》等作品。《铁道游击队》一经出版便风靡全国,先后译成英、俄、朝、日等十几种文字,总印量超过万册,前后三次搬上银幕和电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刘知侠厚人苛己,克勤克俭,多次用稿费捐助他人,还曾一次交党费3万元。
柳卫村民鲁秀琴的公公是刘知侠的侄子,她见过刘知侠多次。她回忆说:“老家人经常去青岛,他都会热情招待。他也常回来,来家可亲,说话还是老家的话。年,他最后一次回老家。”
刘知侠是柳卫村的文化骄傲,他影响了小村的很多人,比如陈鸿溪,比如焦香梅。
20世纪70年代,陈鸿溪上小学,第一次见到回乡探亲的刘知侠,刘知侠看了他的作文,摸摸他的头,说“不错不错”。对文学的热爱,从此扎根他的心底。
陈鸿溪担任村完小校长后,开始注重家乡历史文化的宣传。
村完小校门影壁墙上,就是“家乡历史我知道”专栏,图文并茂,展示了柳卫村的历史文化及名人。
在村完小,记者看到两本校本课程册子,《历史文化名村——柳卫》和《华严寺、柳毅和柳卫村》,这是陈鸿溪以家乡历史为经,以非遗文化为纬编辑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家乡的自豪之情。
他说:“爱国必先爱家乡,爱家乡,先要了解家乡都有啥。”
陈鸿溪年开始编纂《柳卫村志》。他说:“没有文字记载,先辈的足迹、历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销声匿迹。村志如陈年美酒,会历久弥香。”
焦香梅,普通村妇,高中毕业后嫁到柳卫,“嫁来后知道刘知侠是这村的,很自豪。”
她是村中盘鼓队、广场舞队的核心人物,还坚持写诗十几年。她的诗,朴素直白深情。
她写的《雪》:“地球这棵树/终于开花了/开满了风的枝头”。
她写的《麦收》:“那金黄/在夏的笔下/一泻千里/万里太阳一手挽着蓝天/一手挽着麦田/与那起伏的眼神/早也相依/晚也相依 牛儿迎着/喷薄而出的丰收名言/晨也品读/暮也品读 而我/取下藏在四季的灵感/去收获六月里我最爱的歌/顺便也种下善心一颗”。
柳卫高跷的普及程度是惊人的,0多人的村子里,会踩跷的占90%以上。村里又教出了34个学生,都是十三四岁
说起柳卫高跷,身材瘦削的65岁村民刘法宝,放下“一口香”旱烟竿,手舞足蹈,现场表演起来。
前叉、后叉、仰叉、盘叉等动作,平地上做出已有相当难度,他踩在二尺高、四公斤重的柳木跷上做出时,又险又奇。
“柳卫高跷相传起源于唐,柳毅殉职后,家乡人为纪念他成立了高跷队,每逢表演前,高跷队都要先去柳毅庙祭拜。柳卫高跷古奇险趣,老百姓痴迷它,俗说讲‘十二里地跑一邦,去看雨霖背小箱’。”柳卫高跷市级传承人刘俊越说,背小箱是高跷里的一个花样。
柳卫高跷表演队伍庞大,一般需要七八十人。场上演员20多人、音乐伴奏20多人,还需要护架及其他服务人员若干人。表演时,演员扮演公子、小姐、老太、瞎子、丫鬟、小丑等,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舞蹈和演唱表演,表演内容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以模仿人物动作为主,舞蹈节奏由慢到快,走出阵式和花样。常走的阵式有老龙大摆尾、珍珠倒卷帘、行弦、牵象、抬花轿等。唱曲穿插于文场之中,所唱为民间小调,曲调悠扬。
武场,常以穿插着惊险动作的舞蹈来叙述故事。常演的故事有扑蝴蝶、打渔杀家、刘海砍樵等。武场常有高难度的惊险动作,如上桌、跳桌、翻跟头、仰叉、盘叉、单叉等。曾有好手刘山文,翻跟斗可连上三个摞起来的方桌,再从上面凌空翻下。由于动作难度大,演员几乎都是男的。
年10月,柳卫高跷获得了河南省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
“比赛地点在郑州绿博园,演员去了70多人,舞台是木头地板,都踩透了,评委坐不住,站起来乱鼓掌。由于场面太火爆,单独给我们多加了5分钟表演时间。”村支书陈彦苓回忆说。
柳卫高跷的普及程度是惊人的,“0多人的村子里,会踩跷的占90%以上。村里又教出了34个学生,都是十三四岁。利用假期和周末学,不让学,孩子搂着大人的腿哭。我家兄弟姐妹和孩子们,都会踩。我一岁多的重孙,还想上跷玩。”刘法宝说。
柳卫高跷给村民带来的欢乐是巨大的,现代文明冲刷下的当代,传统民艺的完整保存和大力弘扬,得益于刘俊越、刘法宝等人。
侯永英学跳的第一支广场舞曲子是《自由飞翔》,她用了一个半月才学会。之后她带着大家跳,还慢慢跳出了名
如果说柳卫高跷是男人的舞台,柳卫盘鼓则清一色是娘子军的天下。铿锵的锣鼓,振奋的精气神,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农村妇女的精神风貌。
盘鼓,古称迓鼓。在古代军队中,用于凯旋盛典,在民间,用于祈祷等风俗仪式。“柳卫盘鼓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余年历史。现在的盘鼓队有30多人,16个大鼓,8个镲。队员年龄最大的六十多岁,小的十多岁。”组织者焦香梅说。
和柳卫高跷一样,无论何时演出,柳卫盘鼓都要先拜柳毅。
演出开始后,全体出场,鼓声敲得激荡人心,这叫“排山倒海”。她们用鼓声敲出马蹄声,渲染出打仗凯旋的喜悦。
盘鼓队原有不少老花样,如“老龙大摆尾”、“张果老倒骑毛驴”、“傻小子拾粪”等。盘鼓队又创作了不少新花样,如“五朵金花”、“嫦娥奔月”、“鼓墙”等。如“鼓墙”,就是多人配合,站成多层,惊险又好看。
焦香梅从一个表演者渐渐成长为演出导演、组织者,成为女“会首”。
这支小小鼓队,年在新乡鼓舞大赛中获三等奖,年2月获卫辉鼓舞大赛银奖。
古村女性爱学习不闭塞,和最流行的广场舞无缝接轨。村里的广场舞队,成员有三四十个人,平均年龄50岁左右,晚上7点半到9点,就在村中心广场上,她们会一口气跳20多个曲目,“我们把广场舞曲子下到手机上,随时更新。”64岁的侯永英说,十五六年前,她带头在小村里跳起了广场舞。
“现在生活这么好,不缺吃不缺穿,城里人能跳,咱咋不能跳呢?”侯永英说。
侯永英学跳的第一支曲子是《自由飞翔》,她用了一个半月才学会。之后她带着大家跳,还慢慢跳出了名。
年,为参加“卫辉市三八妇女节广场舞大赛”,广场舞队集训了7天,“要学抖肩膀转肚皮,又怕人笑话,凌晨5点多,一群人跑到村外北坡练。”侯永英说。
大赛经层层选拔,从几十个队淘汰到十七八个队,柳卫村队得了二等奖。
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村子里的“80后”大学生刘喜燕操办了一台村级“春晚”,在河南省历史上属首次。晚会的所有演员主持人,全是柳卫村民,名观众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柳卫村在新中国成立初曾有豫剧团和大平调剧团,戏剧土壤肥沃。村里的李圣娜和李荣荣先后毕业于安阳艺术学校,李圣娜考入省豫剧二团,参与多部大戏演出;李荣荣考入省豫剧三团,也参演了多部作品。
从盘鼓队到广场舞队,到村晚演出,到省级文艺团体,柳卫村女性以群像方式出现。
柳卫是一个有文化、有传承、有想法、有行动、有成就的中原乡贤聚集村。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号所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
⊙合作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