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文化古董局中局的ldquo

《古董局中局》的“穿帮”镜头与卫辉

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出名是分分钟的事情。尤其是热播电视剧。一旦在热播电视剧中露露脸,想不出名都难。这不,《古董局中局》开始风靡了,里边竟然有“卫辉”……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时下的收藏热经久不衰,《古董局中局》自然迎合了大众寻宝猎奇的心理,收视率当然居高不下。其中有一集,叙述主角到卫辉寻找破案线索,顺便捣毁了“老朝奉”手下的一个制假窝点。一开始,字幕打的是“魏晖”,我的第一反应是笔误;再看下去,不是笔误,竟然是作者有意为之。也许是小说原作就是这样写的(没读过原作),或者导演有所顾忌,毕竟写的是文物造假和贩假,不算好事,故意有所掩饰,避免麻烦。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不算“穿帮”;况且人家还特意点明此地乃比干和姜子牙的故里,还算对得起这片土地。

不过,随着情节的展开,“穿帮”的镜头就开始出现了……

剧中叙述“潞王炉”的来历。说潞王府有十屋金银,有一次,有个房间“走水”(失火),金银熔化成了金饼子。潞王兴之所至,让工匠重新熔化,铸成仿古炉。潞王原意是要铸成一个大炉子,结果工匠会错了意,铸成了个精美的小炉子。意在渲染潞王府的奢华和“潞王炉”的仿古技巧,寓指卫辉当地凤凰山一带(现在在新乡境内)的青铜器造假风气“源远流长”。

有关“潞王炉”的这个事是真实的。《乾隆汲县志·杂识》:“潞简王时,珍宝库失火。及熄,金银等熔为一。因延善铸炉者,仿古式铸之,得三百六十座,用生牛革裹之,埋地下,取得土气,近古意也。及遭乱南行,不及取,迄今竟无知去处矣。”这里的记载十分清楚,这座炉是潞简王时造的,到小潞王朱常淓南逃时“不及取,迄今竟无知去处矣”,也就是说,这批炉根本就没有出土,现在也找不到了。因此,现在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的“潞王炉”即便是真的,也不会在这座炉之列。所以,都叫“潞王炉”,未必都一样,这座炉是掺有金银的,这是它的最大特征,其他的未必有这个特质。

电视剧中把这个故事细节化,进行了丰满和充实。结果变成了小潞王向大潞王出谋划策,主张熔金饼铸炉。电视剧的画面很清晰,大潞王很威严很奢华,小潞王侍立一旁,很恭谨很文气。这个画面猛一看没问题,再仔细琢磨,发现编剧臆想得有点不像话了。我们知道,大潞王朱翊鏐薨于万历四十二年(),小潞王朱常淓生于万历三十五年(),朱翊鏐死时朱常淓才八岁。金银库失火的具体时间虽然没有记载,但当时很可能还没有朱常淓呢,即使有年龄也一定会很小,怎么会恭侍于大潞王之侧呢?朱常淓离开卫辉是在崇祯十七年(),既然“及遭乱南行,不及取,迄今竟无知去处矣”,可见很有可能朱常淓根本就没有见过这批仿古炉,哪又怎么会提供图样、指导“做旧”呢?

因此,《古董局中局》中的上述镜头都是错的。或许这不是编导的责任,很可能底本就是错的。大多数的电视观众不会纠结于此,但作为卫辉古城文化的研究者却不得不慎重。因为,有的素材可以戏说,有的细节绝对不行。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样的“吹毛求疵”有意义吗?有,确实有。卫辉的潞王是两个,大潞王朱翊鏐和小潞王朱常淓。大潞王的名声不好,《明实录》中就记载有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对大潞王的训斥和规劝,民间传闻中朱翊鏐的“恶行”就更加罄竹难书了。但小潞王却不如此,他在琴棋书画上的修养绝非寻常藩王可比,他不仅写书,而且还留下了许多真迹。我最欣赏的是他关于书法的论著《潞藩新刻述古书法纂十卷》,这其中是有独特见解的,没有深厚的临池之功和对书法理论的钻研是写不出来的。有的著作门客们可以操刀,但这本书不行,必须是潞王亲力亲为,所以,这部书对研究潞王的艺术修养和人生感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卫辉的古城开发肯定要打“大明藩王府”的牌子,若连大小潞王都分不清楚,把两人的功罪混为一谈,那就成了大笑话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找一找影视剧中的瑕疵,你能说没有必要吗?

霍德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64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