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唐古拉山听一位卫辉籍老汽车兵讲述,
导读:十五年的军旅生涯,每年数次带车队穿越唐古拉山,每当登上唐古拉山顶时,我都停下车来,凝望脚下的青藏公东路,对差点吞食我生命的唐古拉山,由衷地敬重,她是人生里程的界标,能征服她的必然是强者。
翻越唐古拉山
□青山
青藏铁路的通车,使我兴奋异常,一下子打开了二十多年前的回忆,使我回到了沸腾的军营,将我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的情景拉到了眼前,它是那么清晰,那么刻骨铭心……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年刚过国际儿童节的第二天,由15辆老式解放汽车组成的车队经过5天的奔波,终于从格尔木来到了唐古拉山脚下的唐古拉泵站。我作为刚入伍的新兵,以连队通信员的身份第一次随队出征。
早在新兵连训练时,团领导就介绍了汽车连的使命—保障青藏线沿线各泵站生产生活物品的运输。同时也介绍了青藏高原的概貌,特别重点介绍了青藏线的最高峰——唐古拉山。此山位于青藏高原腹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连横断山,全长约公里,宽约公里,山口海拔米,山顶终年积雪,属于高寒、缺氧、气压低、紫外线强烈的恶劣气候……
唐古拉泵站,坐落在山角下的山凹里,四周山峦叠障,银装素裹。
我正看得尽兴,连长让我通知大家马上吃饭,饭后抓紧休息,明早4点出发,争取一天翻过唐古拉山。
次日凌晨3点,天还一片漆黑,我就被连长喊了起来,然后去叫大家起床。因为住宿于兄弟泵站,半夜时分,只好挨门悄悄喊人。当我拖着酸胀的身体,揉着惺忪睡眼喊齐人时,先起床的同志已就餐完毕,正在发动车辆,我草草吃了几口饭,便爬上了车。
车出泵站,便是无尽的长坡,发动机单调的轰鸣声,好似催眠曲。六月的唐古拉山,依然寒冷异常。我紧了紧大衣,初登山的好奇驱散了睡意,我努力向窗外望去,但除了车灯,远处还是一片漆黑…….
“远看是山,走近是川”,是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上午8点快到山顶时,前面满山坡横七竖八停满了车辆,不用问,我们遇上了最头疼的事---堵车!
连长眉头紧锁,我却感到新奇好玩。在离开格尔木的日子里,人烟稀少,哪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
我打开车门,激动地吼叫一声,用力跳了下去。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胸闷,同时喘不上气来,猛然摔倒在地,似有百爪搔挠喉咙,伸长脖子干呕,直觉得头疼欲裂,耷拉着无力抬起。我心里明白,这是高山缺氧反应。连长急忙让人抽下坐垫,扶我躺下,我除了胸闷、头痛外,脑中一片空白,仿佛一切都停止了,刚下车时的兴奋,一下子降到了零点。
我清醒过来时,已是中午,尽管腹中饥饿,却根本见不得食物,当看到战友吃东西,就胃液上涌,呕吐不止。这天,唐古拉山却是难得的好天气,太阳低低地挂在天空,温柔地照在雪原上。我无力欣赏其美丽,裹着皮大衣,半倚在雪地中,听着周围发动机无奈的轰鸣,望着前方堵塞的成片车辆,我再无刚到时的兴奋,也不由皱起了眉头。
下午4点,连长再也等不及了,向二排长简单交待一下,徒步前去探路。
连长叫廖安春,成都市人,小小的个子,茂密的胡子,讲话嗓音洪亮,铿锵有力,走起路来“砰砰”作响。平时只要一睁眼,一天不停歇,总是精神十足。作为76年的汽车兵,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81年调到青藏线,每年都要在格尔木至拉萨往返十几趟,对青藏公路情有独钟,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路况都了如指掌,唐古拉山的凶险也早已领教。此刻,连长是想在天黑之前,闯出一条新路,突出唐古拉山。
他手掂着汽车摇把,甩掉大衣,踏着积雪,走下路基,笨拙地蛇行,走几步用摇把插入雪中,看是否有坑,走出米后,招手要车队跟上。我在老兵的帮助下,勉强爬进驾驶室,瘫在车座上,随车摇来晃去……。
车队走走停停,走的时间少,停的时间多。连长前面探路,有时走出百十米后,又折回,找个方向重新走去,在唐古拉山腰,虽然没有内地常见的深沟、悬崖,只是一溜的漫坡,但说不定哪个地方松软,就会陷入车辆。
傍晚,山上起了风,风不大,却一股劲“啾,啾…”地吹,风一起,气温骤降,冷风钻进驾驶室,随即感到脸上针刺般地疼痛。我懒在车座上,头拱在大衣里,听着单调的风鸣声,烦闷地想跳、想闹,但一动,就感到头疼欲裂,胸闷欲炸。
连长探了米路,车队绕行了米,车队后面,跟上来一溜地方车辆,想跟着我们走出困境……
可能是冷风刺激的缘故,4日黎明,感到高原反应减弱了。我活动一下酸麻的手脚,惊醒了在车门边挡风的连长。他递给我一个小拳头大的馒头,软软地,像发糕,咬在嘴里粘糊糊地,像吃生面糊。后来我才知道,唐古拉山顶烧水70℃就沸腾了,蒸出的馒头,煮出的饭都半生不熟的,使人难以下咽。我勉强吃下了馒头,精神来了,从连长腿上跨过去,走下车来。
天一亮,风停了,太阳懒洋洋地爬了上来,但依然寒气逼人,待用雪擦了手脸后,感到手发麻,一看手像胡萝卜一样,学着老兵,从深处挖出雪来,不停地揉搓,直到发热为止。
连长从前至后检查车队。他一走动,就听到“咯嚓咯嚓”的声响,停下来,声音就消失,我感到好奇,跟在他身后,发现他的棉裤已冻成直筒,他一晚上是如何挺过来的?!
昨天一天徒劳的折腾,今天都归于平静,寂静得使人发慌,战友们无言地或坐在驾驶室内、或站在车头前,都是一脸的悲苦相。
连长依然在探路,但多是去了折回,换个方向又折回。据科学家测定,在高原上睡觉时的肺活量,相当于零海拔地区负重50公斤慢跑。四野空旷的荒原上,还有着视觉差,看似很近的路途,走起来总有不到头。我跟在他身后走了一段,气喘如牛,正想坐下休息,突然警笛鸣叫,伴随着救护车的喇叭声由远及近,在荒原上格外刺耳。到车队后面时,徒劳地鸣叫了一阵后,跳下两名警察和几名医护人员,快步走向车辆深处。
两小时后,他们救回了三具尸体。改建前的青藏公路上,这事是经常发生的。
车辆越聚越多,因无人维持秩序,互相绞在一起,一天多的功夫,聚集了十几里长。当时的通讯很落后,整个唐古拉山,仅靠道班的一部手摇电话与外界沟通,一个小时能摇通一次就属幸运。要疏通公路,只有从百多公里外的雁石坪或安多调动警力,但远水怎么能解近渴。
下午,到处找不到连长。我站在车顶,四处也没望见,就自己歪在驾驶室迷糊着。傍晚,连长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一身泥雪回到车队,在车队前召开了骨干会。指出:等,不是办法,疏通也不现实,只有向左侧,顺河底打通一条便道,今天养足精神,明早行动。
晚上休息前,几个老兵用篷布在大箱上搭起了窝篷,窝篷很小,只能挤下5个人。因车队就我一个新兵,当时还算机灵,颇得老同志喜爱,给我挤出了一席之地。尽管挤在一起翻身都困难,但比窝在驾驶室中好受多了。吃过用牛粪蒸出来的、依旧粘糊糊的馒头,喝过咸不叽、涩啦啦的砖茶,就上大箱挤进了窝篷。连长说窝篷太小,又在驾驶室挺了一夜。
左侧的河沟,是条季节河,比公路低5-6米,一溜漫坡走下。连长昨天已探测过,很快就来到河边。河岸距河底有2米的陡坡,连长顺河堤前行了30米,一个侧滑,顺河堤滚了下去,待我赶到跟前时,他正拍打着身上的积雪,说:就这儿了,从这儿下去。
河底有三四百米宽,较为平坦,积雪不多。青藏高原不象内地,下雪先填平沟渠,高原上顺河风凌冽异常,雪花存不住身。河底到处是修路时的取沙坑,车辆左旋右转,择路前行。连长坐在巅簸、跳跃的驾驶室内,昏沉地睡着。驾驶员小心地驾驶着车辆,一小时也只走出三四公里。行进中,车身一抖,驾驶员猛烘油门,发动机如老牛般地吼叫,车轮原地打转。连长跳下车来,绕车转了一圈,摇了摇头,四处看了看,三面不通,只有原路返回。但后面跟进的地方车辆互不相让,挤在一起。连长派出排长、班长分别做工作,车辆才依次调头,待我们拖出车辆,调过头来时,地方的“五十铃”都停在边上为我们让路,原装的日本进口车要等我们的老解放给开路。
中午饭是没地方吃了,这对常年奔波在青藏线上的司机来讲很正常。连长亲自驾驶着带队车,折向河底左岸,那里距公路远,沙石坑少,相对好走一些。
六月的高原,中午太阳当头,露着笑脸,喜洋洋地。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光直刺人眼目,只能迷缝着眼看路,一个个睡态十足。一过下午2点,太阳西斜,立时寒气上涌,昼夜温差极大。
天黑前,终于找到了一条运送沙石的便道,它将我们引到了右岸,上堤的便道有两米高,相当陡峭,便道上堆满了积雪。我与连长搀扶着,手脚并用,爬到岸上,放眼望去,青藏公路蜿蜒曲折通向远方,堵车的尾部距我们也就米左右,我们将从这儿冲上堤岸,插上公路。
站在堤岸上,冷风冽冽,直刺肌骨,寒风卷起的浮雪,打得人脸发木。排长开车冲坡,连续几次,冲到长坡的三分之二处,车轮空转,卷起的雪泥,顺车轮甩出十几米。连长一挥手,大家一拥而上,喊着号子,齐力推车。我跑到车前,拉着拖车钩,向后坠着用力。发动机干吼着,但前进不得。连长拖过自己的皮大衣,迅速垫在车轮下,大吼一声,一起用力,车轮缓缓碾过皮大衣,爬上了堤岸。后面的车依次到半坡时,挂上钢丝绳,连拖带推,开到岸上。
车队在公路上集合完毕时,已是午夜时分,回首望去,车灯延续到十几里开外,因我们闯开了便道,车辆鱼贯而来。连长作了简短动员后,带队驶向西藏的北大门—安多县,那是我们下站的宿营地。
我和几个学员躺在车箱上,不时被巅起,摔下。这段路还顺利,6日凌晨5点驶入安多泵站。我就宿在车上,迷迷糊糊中,听有人在车下喊我的名字,伸出头,两名裹着皮大衣,戴着皮帽子,怀抱罐头的战友在挨车喊叫。当我认出是在新兵连一起摸爬滚打、现分配到安多泵站的战友时,泪水止不住涌了出来……。
十五年的军旅生涯,每年数次带车队穿越唐古拉山,每当登上唐古拉山顶时,我都停下车来,凝望脚下的青藏公路,对差点吞食我生命的唐古拉山,由衷地敬重,她是人生里程的界标,能征服她的必然是强者。
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二十多年中,几次改建了青藏公路,铁路也已贯通,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不令人振奋!我应该安排时间了,好乘火车登上唐古拉山,再去感受一下征服自然的自豪,去了却一段难忘的情怀……..
(下篇:继续听老兵讲述,三十年重返唐古拉山所见所闻。)
如果喜欢就赶快转发到你的朋友圈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