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卫辉佛教文化香泉寺
98%的卫辉人都会点击上方卫辉三六五 香泉寺石壁上、建筑物上雕的、画的都是佛像、佛龛,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千佛洞内,雕刻有众多的佛像,唐开元(公元--年)年间建,石窟开凿在山崖上,高、深各3米,宽2.5米,北壁尊,南壁71尊,共有尊佛像。这些佛像千姿百态,令人翘首称绝。千佛洞北面的石壁上,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真迹麻姑像石刻,风雨侵蚀千余载,迄今图象依然清晰如初。摩崖石刻华严经为北齐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珍品。另有千佛石塔一座,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宗教艺术石刻。香泉寺素有太行叠翠、香泉水响、曲径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它建筑雄伟,古往今来不但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避暑、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民间百姓的重要活动场所。寺院枕岩而筑,耸立于青山之间。寺院内外的石缝里处处溢水,四季不竭,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声彻云霄,悦耳动听。元代汲人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称赞道:“滴乳岩前挂瀑流,青林飞洒动高秋。王龙跃入青冥去,堆迭苍烟万壑愁”。一进入香泉寺,犹如一叶小舟驶入广阔无垠的艺术海洋里。那巧夺天工的无数珍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香泉寺的佛像多极了,石壁上、建筑物上比比皆是,琳琅满目。那千百个神龛密密麻麻地嵌在石壁上,形态各异,形象逼真。这里的佛像算起来有1万多个,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这幅雄伟壮丽的画卷中。寺内壁画除佛像外,有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也有生动优美的神话故事,更有那飘然欲仙的“飞天”和洞悉人间烟火的各路仙神。这些造型奇特的艺术珍品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艺术境地,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千佛洞内,雕刻有众多的佛像,这里已经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虽没有洛阳龙门石窟那么庞大、壮观,但它的艺术性很高。石窟开凿在山崖上,高3米,宽2.5米。后壁雕刻着一佛二弟子,这尊主佛在莲花座上,高约1.5米,二弟子躬身左右。两壁空隙处,凿有许多小凳,每个小凳上有佛像一尊,北壁尊,南壁71尊。正面主佛像前就山石雕一供案,案前正中,凿有一孔,恰通佛脐。前《汲县志》称“泉水由佛之脐孔中流出,喷云洒雾……”即指此处。这些佛像千姿百态,是很少见的艺术珍品,让人观后称赞不已,实为天下一绝。那尊尊佛像,无不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论。艺术最精湛、最吸引游人的要数正位上的石佛和两位弟子了。石佛全身挂金,慈眉善目,炯炯有神的眼睛向下凝视着,神态自若。它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大师们独具匠心的构思。这些雕刻的佛像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回望山门。。
再登阶而上,进得寺院,迎面大殿香火缭绕,香客虔诚敬香叩拜。殿窟一体的东配殿千佛洞石窟,窟高、进深各约3米,阔约2.5米,后壁雕刻着高约1.5米一佛二弟子,佛慈祥自若坐在在莲花座上,二弟子左右躬身虔诚至极。主佛像前就山石雕一供案,案前正中,凿有一孔,恰通佛脐。前《汲县志》称“泉水由佛之脐孔中流出,喷云洒雾……”现早不见雾喷更无水出。北壁凿有小佛龛184个,南壁凿小佛龛71个。每龛佛像一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历经千年丝毫未损。不由赞叹,真乃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重修香泉寺碑记》有载:当年为防火计,易木殿柱为石柱。遗憾的是现又弃石柱为木柱,修旧不如旧,少了古意。
正殿旁香泉一盈,泉水甘冽清澈见底,旱不竭枯,涝不盈溢,可供当时百余僧人及香客食用,现当地游客,每每提取泉水带回细品其甘。泉旁镌刻在石崖上的“香泉”二字,乃万历皇帝的胞弟“潞简王”遗墨,潞简王虽劣迹斑斑,字迹却遒劲有力。其侧石壁镌刻画圣吴道子真迹“麻姑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飘洒自如、活灵活现展示着风采。那镶嵌在照壁玻璃框内的卧佛象更让你望而虔诚,善心顿生。
我的两幅拓片(非卖品,勿询价)唐吴道子精美拓片《睡仙图》、《麻姑神像各一副》,实是精美,与大家共赏。此两幅神像线条优美、简练洒脱,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不愧为“吴带当风”。第一幅净长1.40米,净高69厘米。第二副净高1.65米,净宽75厘米。
曲径通幽。。。。嘎嘎
依山势上下错落而建的西庙,原貌荡然无存,二层大殿遗址上,偌大的圆柱青石柱墩,静静地彰显往日佛殿的恢宏气势,三层新修的大殿,道也堂皇华丽,因无古意,少了情趣。而一层荒坡上的千佛碑、青石佛塔,虽残缺,高超的雕刻艺术令人叫绝,御碑上乾隆豪情狂放的诗句、苍劲飘逸的字体,油生思古之绪。地面上一通村民拼图般拼到一起的雕龙御碑,四分五裂,期待粘接,似乎悲愤地向后人控诉着那疯狂的年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