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冲击南北粮仓智慧农业系统如何守护中

#三农#

年入汛以来,极端强降雨席卷河南、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部分农田积水深度超1米,夏粮收成面临严峻挑战。在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局中,一套由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构建的智慧农业系统,正成为守护“中国饭碗”的新防线。

智能监测:给农田装上“预警雷达”在河南新乡卫辉市,3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地下埋设着多个土壤传感器。这些设备实时监测墒情、肥力及病虫害,结合气象卫星数据,可在暴雨来临前72小时启动智能排灌系统。年6月的连续强降雨中,该系统提前排空沟渠存水,使玉米倒伏率较传统农田降低67%。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超10亿亩数字化农田,灾害响应速度提升4倍。

水肥调控:精准滴灌守住作物生命线黑龙江五常市的水稻种植基地,借助“5G+边缘计算”技术,在暴雨后3小时内完成千亩稻田的水肥调控。无人机航拍生成涝情热力图,智能中枢自动计算排水优先级,并通过滴灌系统精准补充被雨水冲刷的氮磷钾。这套系统使五常大米在灾后仍保持亩产斤的高位,品质达标率提升至92%。

无人机矩阵:空天地一体救灾网络在安徽阜阳,极端降雨导致28万亩小麦发生赤霉病。当地启用架农业无人机组成编队,在48小时内完成药剂喷洒,比人工效率提升50倍。极飞科技研发的毫米波雷达避障系统,让无人机能在中雨条件下稳定作业,挽回经济损失超2亿元。这种“会飞的机器人”已在全国组建起日均20万架次的应急作业能力。

数据中枢:从灾后救援到风险预判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的“智慧粮仓”平台,汇聚气象、水文、遥感等20类数据,可提前6个月预测区域性农业灾害。年该系统准确预警长江流域“旱涝急转”,指导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粮食损失约万吨。当前,全国84%的产粮大县接入该平台,灾害损失评估误差率从35%压缩至8%。

尽管智慧农业成效显著,但技术推广仍面临挑战。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年极端天气发生频率较20年前增加43%,而我国数字化农田覆盖率仅为56%。未来需在传感器国产化(当前进口依赖度达72%)、农民数字技能培训(仅38%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智能设备操作)等领域重点突破。当“数字新农具”成为标配,中国农业才能真正实现从“抗灾救灾”到“御灾于未发”的跨越。据农业农村部规划,到年将建成1.2万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让每滴雨都落在算法的掌控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11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