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都在哪里钓过鱼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姜太公曾在哪里钓鱼?是不是真的用直钩,不需要鱼饵呢?他又钓了多少年的鱼?

说起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可谓世人皆知.不用统计也知道,在中国,超过六成的人知道他的名字.若是他生活在当下,必定是一个妥妥的网红.然而,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和记载,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形成了一个个的谜团,.

例如上面提出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和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研究研究.

有人说了,地点当然是在渭水啦!

话是不错.姜太公在渭水边与文王相遇后,才开启了晚年的辉煌事业.周西伯姬昌被商纣王释放之后,从羑里(河南省安阳市)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歧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歧山.姜子牙听说西伯贤善养老,特意投奔,来到这附近的渭水边垂钓,等待时机,这是没有疑问的,难得各种历史记载能够统一认同.

但在这之前呢?他又在哪里钓鱼?

三千多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上已发现多处姜太公钓鱼台,除了最著名的陕西渭水磻溪外,还有咸阳、新安、历城、吴桥、南皮以及天津静海区的子牙村、钓台村等等,不一而足。

上面这些地方涉及了现今的陕西,河北,山东等省.无论真假,倒是容易理解:姜子牙从东海之滨去往歧州的路上,可能经过了这些地方,也在那里钓过鱼.但让人费解的是,那会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老头在河边钓个鱼,居然能被这么多人认出来他是谁,还特别用心,给立个碑,建个庙什么的,在没有信息共享的年代,岂不奇怪?

另外还有二个重要的地方.

一是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也有个磻溪,你说急人不急人.而且”磻”这个字,极不常用,全国叫做磻溪的地方也不超过十个.二条溪流的名称能搞成一样,不禁令人生疑,想来其中之一必然是有意为之?.

但是,有人记载得有鼻子有眼啊:

晋李石《续博物志》卷八:"汲县旧汲郡,有硖水为磻溪,太公钓处,有太公泉、太公庙。"

姜太公不可能在二个叫做磻溪,又相距甚远的地方钓过鱼,而且还都被记载下来了.如果那样,这就不是传说,而是神话.好吧,即便是神话,封神榜里也没这么说过.

宝鸡那个磻溪,渭水边上,是姜子牙和文王相遇的地方,那么,汲县这个磻溪,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汲县离朝歌,只有不到七十华里.

朝歌今貌

姜子牙本来就在朝歌混得不如意,有一种说法是他在朝歌的从事的主要业务是杀牛卖,还有的说法是他去给商纣做过小干部,却不得志,不欢而散,这才”避居东海之滨”.很难相信,他会有心情在这紧挨商纣都城的地方钓鱼,而且钓点的地名也叫做磻溪.

二是江苏常熟的尚湖.这个地方,文献中素少提及.然而当地人却深信不疑:

“商纣王施行暴政时,他远离商都隐居到虞山的石室里,兴致来时常常到尚湖边钓鱼,……“活神仙”的雅号一传十、十传百,尚湖因此名声大振。”

尚湖俯瞰图,对面的山为虞山

这就涉及文献中”东海之滨”究竟是哪里.

众多考证都指向了山东沿海一带,尤其是现在的日照市.考虑到地理位置,这好像是很有道理.

有道理,却似乎没逻辑.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姜子牙避居东海之滨,是在”卖食棘津,屠牛朝歌”之后的事情.那个时候的年纪,也超过七十岁了-虽无明确的数字,但根据各种记载,此时的他是个老者,是确切无疑的.这个老者是怀着一颗驿动的心,住到此地来的.

”不钓龟鳖,独钓王侯”,是姜子牙的心声.然而,那个时候的日照,可没有什么显赫的王侯.

反过来看常熟的尚湖.”尚湖”是现在定下的名称,当地人以前一贯叫这个湖”尚湖湾”,很有一些年头了.

从名字上看,姜子牙在这里钓过鱼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今的尚湖比西周时面积肯定是小了很多

我们仔细说说这种可能性.别的地方,包括两个磻溪,证明姜太公钓鱼的物证不是钓鱼台,就是太公庙,或者是石碑.这些物证,任何朝代,随时都可以增添.反正那时候也没有碳十四的断代技术,哦!,忘了,碳十四也断不了这么短的年限--独独尚湖,以湖为名,而且,重点是:

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是没有”太公”或者”吕望”这种名称的.

钓鱼时代的姜子牙,名字叫做姜尚,更多的时候是叫吕尚.这才是他混迹民间时的真正代号.一个是姓(姜),一个是氏(吕),单名尚.

他在此地出名的原因,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他不用鱼饵,仅用一线一杆一竹丝,竟也会有“愿者上钩”,渔获颇丰.因此博得了个”活神仙”的名头.从古代到现在,一直被膜拜.

当地二三十年前还保留着一种捕鱼方式,用细竹片削尖弯折,细线系住,包上诱饵,挂在水面几十公分处,几十上百个,沿河下钩.这种钩小鱼吃不进嘴里,只能围着饵转悠,这会引来大鱼的注意.大鱼吞饵后,细线极容易断开或滑落,竹片弹直,就卡在了鱼嘴里.几小时以后去收线,那必定是有所收获的.不知道这种钓鱼方法是不是受了姜尚的影响,后人加以改进,批量生产,得以一直延续下来.

这有可能是”是不是真的用直钩,不需要鱼饵?”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张图上的姜太公年纪比较符合史料

姜子牙钓鱼,应该用的是那种有弹性的竹制(木头弹性不足)的,两头削尖的小长片-有点类似现代的牙签,但可能会更宽更扁一些-弯成U型,用某种方法固定住,系上钓丝,钩外面包上饵,放入水中.无论鱼儿是不是被”钩”住,饵料在竹片弹开的时候,就已经飞散了.估计偶尔路过的人看到他从水中拎起的钓杆上一直空空如也,”不用鱼饵,一线一杆一竹丝”钓鱼的说法才传开了吧.

说回”独钓王侯”.

“尚湖”这个地方,还真有姜太公看得上眼的人.

当时这片地方,已经有了”国”:勾吴.姜子牙在吴地期间,推算起来,应该是吴国第四个君主叔达在位之时.因为到了叔达的儿子周章时期,周武王就已经灭了商纣,正式封吴国为诸候国,列入了西周版图.

西周时期诸侯国示意图

而这位叔达的父亲,那可是后来姜子牙投奔的对象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的堂兄弟.关系够明白了吧?

横竖姜子牙就是看中了老姬家.总是在人家门口河边钓鱼啊!

只可惜,吴地的姬家,低调做人时间久了,没什么野心.庙小容不下大菩萨,没有人理会这个钓鱼老头.

这种低调,表现在直到后来姜子牙被西伯姬昌尊为”师尚父”,吴国姬家都没有改变对他的叫法.在这里,他只是姜尚,而已.

可见太伯,仲雍家教多严-,断发易服,种种低调,就是为了向远在歧山的当家人表白:我们绝不会威胁到大周的家族传承.

尚湖内景

没听过仲雍的人可能有不少,但吴王夫差,总听说过吧?就是被”三千越甲可吞吴”给吞了的那个?仲雍就是夫差的老祖宗,五百多年前的.这二位一个开创了吴国(同大哥一起),另一个灭失了吴国,一始一末.恐怕姜尚在吴地钓了很多年的鱼,也没得到吴君的理睬,绝望之下,才忽然”闻西伯善贤养老,遂往归焉”的吧?要不然,一把年纪了,怎么会从前没听说吴君的堂兄弟好呢.

在尚湖这一带,姜子牙还有另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姜叔.所谓”姜叔在此,百无禁忌”,也算是对他能力的崇拜吧.然而,终究没人说”太公在此”之类的话.

比起那些争着抢着呼太公,建太公钓鱼台的地方,是不是更有点真实的意思呢?

姜叔在此,百无禁忌~

至于钓了多久的鱼,这取决于姜子牙得遇文王时的年纪.有说他当时七十二岁的,也有说是八十二岁的.想必这些应该是个虚数,也就是七,八十岁的样子.

按照记载比较多的说法,姜子牙在朝歌杀牛时的年纪,已有七十.这么算来,他钓鱼的时间并不长,这段时间包括了他从朝歌避居到海滨,再去歧州垂钓渭水,得遇文王的总时间.也就是七十出头到八十来岁,不到十年吧.

想到这里,作者笑了:比俺钓龄还短呐.

以上观点仅是笔者个人认为,欢迎各位的不同意见.

评论区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111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