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辉县市这个村在古代曾是个驿站,乾隆
“驿站”相信大家都在电视剧里见过,就是江湖侠客喝茶的地方,在《现代汉语词典》对“驿站”一词是这样注解的——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在咱辉县,也有一个曾作为古驿站的地方,你听说过吗?跟小编一起来看下:
王村铺位于辉县市东南15里,原名北王村,后更名“王村铺”。在古代,王村铺曾是联通东西、辐射南北的交通要道。但凡带“店”“铺”“站”等字的地名一般都是在交通要道上,那么王村铺村在辉县历史上又是哪家店、谁家的铺呢?
据考证,王村铺处于卫辉到辉县的交通要道上,也就是说王村铺曾是古卫辉通往辉县的门户。到了元、明、清,政府专门在这里设驿站,供公务出差的官员临时歇息。清康熙二十六年(年),辉县设立铺司,总铺在辉县,王村铺设分铺,主要传送军机、政令、奏报等。王村铺向东经潞王坟至卫辉府。古代王村铺也是卫辉府经辉县县城、薄壁通往山西的重要商道。
四方客商往来运输粮食、铁器、食盐、药材、木材等途经这里,累了歇歇脚,渴了喝口水,饿了吃点饭,所以王村铺所处的这条路既是重要的官道,又是繁忙的商路。这里曾经店铺林立,十分繁华,所以逐渐被称作“王村铺”。据《辉县志》记载:王村铺地处新辉交界处,距辉县城15里,是戍候要道,设立有墩台一座,上面建有望楼一间,还设有梆锣烟墩五座,木坊一座,设卡房一处,盘查巡役一名。古代王村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卫辉和新乡到辉县的必经之路,担负着重要的巡查职能。
年乾隆皇帝巡游辉县,就是从卫辉经王村铺而来的。当时从王村铺到百泉专门修建了“御路”。路宽三丈,两边是沿儿石,中间铺黄土。为安全起见,还专门在王村铺村东的大河上修筑了石桥,名叫“青龙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王村铺的“铺”不但有商业功能,还担负有政治、军事功能。
至今王村铺村中还有棵古槐树,据传该村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临行时为了记住祖籍,延传根脉,他们就从大槐树上摘下一枝,来到辉县王村铺后在此种下,距今已有多年,历经自然侵害,人为损毁,大槐树仍然老当益壮,形如龙首凤尾,被称作“龙槐”。
年乾隆皇帝来百泉游玩,路过王村铺时,见老槐树枝繁叶茂,犹如华盖,于是在大槐树下休息饮茶。正休息间,见一对年轻夫妇在不远处碾米,于是饶有兴趣了上去观看,并兴致勃勃地写下一首诗:骑白马,过草庄,谁家少妇碾皇粮,轻帚扫,慢簸扬,粉糠扑面眉带霜。
年2月15日,日本军队由此进入辉县,他们在村边的高地上架起迫击炮轰击古槐,导致半面树皮被炸裂,树身上留下多处弹洞。尽管老槐树浑身伤痕累累,但却犹如战场归来的抗日英雄,威风凛凛,傲然挺立。年大跃进时,为了炼钢铁,村民把老槐树的枝梢几乎砍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剥蚀,树上的弹洞和刀伤上下贯通,树心形成空洞。
太平盛世,群众更感龙槐的坚韧与伟大,于是村委会精心地为龙槐修筑了护台,使饱经风霜和战乱洗礼的老槐树也能享受到和平和宁静的美好。一棵老槐树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今日的王村铺街道整齐,绿树成荫,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处处散发着祥和的气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s/1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