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辉人记忆中的几种当地特色小吃都吃

乡味

□勇佼

说实在的,我算不上会吃,更算不上会做美食。如今的主题饭店层出不穷,主打菜系和特色定位日渐丰富,但我却没童年时那般欣喜了,为了肚子填饱的简单快乐。

幼年时,我家和奶奶家离得不远,周末一早,我就来奶奶家,喝她熬的玉米粥,家乡人称作“糊涂儿”。半锅糊涂儿盛着见着锅底了,刮起一层褐色的黏糊锅贴,吃起来有杂粮的香气。要说起奶奶拿手菜,我感觉是肉丝、菜椒、洋葱、西红柿的混炒,色泽耐看,又不腻,忙乎了半天的爷爷斟饮小酒,三四口菜,抿一口,不亦美哉。

约是小学四五年级,我的母校(二完小)北边新开了家牛肉水煎包铺,像是外地人开的,当时水煎包还是新鲜的词儿。冬日清晨,掀开锅盖,炉上腾腾热气,均匀浇上些水,“滋滋”作响,我看着满满的一锅水煎包,早已按捺不住了。薄薄的焦脆,油渍渍的皮,先咬上一小口,油汁沁入唇齿,香味也随之弥漫开。而相隔10米左右,则是多年的传统包子铺,他家蒸的猪肉韭菜、韭菜粉条的包子是主打,水煎包铺一来,把这家店铺“呛”得不轻,多数顾客也来尝尝鲜。干了有一年多吧,水煎包铺就不见踪影了。

在卫辉火车站南边,一排档口向西开的铁皮棚内,四五分钟的快面做法简单,韭菜、紫菜、虾米在淡淡的香油味中,让我下学后大饱口福。在初中大课间,三三两两的同学匆忙跑到校门口旁的炸串铺,点上豆腐卷、土豆片、平菇、青菜等,一把串在铁桶内沸了的油中,瞬间成了“娇滴滴”,涂抹上酱,撒点孜然,鼓鼓地夹在烧饼内。同学们在上课铃声响时,飞奔回教室,埋在书本下一大口吞咽着,一会儿抬起头认真听讲。

华新纱厂附近的桥头饭店,他家的炒面值得一提。据说我母亲怀我的时候,就经常去那吃炒面,味道诱人,色香味俱佳。足足一盘,搭配韭菜、绿豆芽、胡萝卜丝,我在中学时才吃到的。一次晚自习后,母亲带到家一份炒面,美名曰“蚂蚁上树”,是在高级中学南面的小饭店买的。我觉得色泽和味道也不逊色,于是对炒面比较偏爱。

还有一种美味,便是酸汤水饺。以前路边地摊上随处可见招牌,现在却很少见了。火车站南边的路西地摊,仅在晚上营业,韭菜大肉的小水饺,佐以紫菜、榨菜、虾米等点缀,在小砂锅内飘来浓香,鲜汤不咸,吃几个饺子喝点汤,让幼时的我时常挂念。后来,一家不起眼的摊铺,我发现老板竟是小学同学的父亲,但经营没多久。

以上都是些家常菜,便民且实惠,有的店铺没招牌,有的早已不从事餐饮了。它们带给我的不仅是最初的味蕾,更是温暖的回忆。

来源:卫辉慢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9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