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卫辉沿着望京楼街探寻五百年前大明
□平沙落雁
注:本图文照片均为网友"拾光"拍摄
(望京楼后街)
望京楼可以说是古城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了,它独特的历史气象和深蕴于这种气象中的文化韵味,已成为这座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遍数古城历史遗存,再没有任何一处旧迹能够像它那样,在一代又一代卫辉人的记忆中如此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那是比肉体的生命更坚韧更久远的一种存在与认同,历经年的岁月剥蚀,它挺拔如故,巍然如故,寂寞如故,默默地伫立于城东北一隅,成了这座城市纷繁历史挂饰中尚存不多的线索之一。只可惜,望京楼生得不是地方,若在江南,它恐怕早和岳阳楼、黄鹤楼一样赫然跻身于天下名楼之列了,上面也会有范仲淹的题记和崔颢的赋诗。可它却偏偏长在豫北,又遭遇一把铁锁,这样它的命运包括身价就难免大打折扣了。
望京楼街其实分前后两条街,原先我一直认为,北面是前街,南面为后街,结果给弄反了,不过由此也可以想见地名办的那些老师们绝对不乏幽默感。
(望京楼后街21号院)
与望京楼前街的那份逼仄相比,后街倒显得宽敞多了,路也铺得有模有样,可别小瞧这条路,城东北方向的居民进城购物或工人上下班多打此经过,弄不好还会堵车呢。只是路两侧的老四合院和那些高门台儿次第消失了踪影,不少房屋已修葺一新,所万幸的是仍有几座老院至今保存完好,墙壁上的拴马石包括房顶上那高翘的瓦脊和檐角,工整而牢固,张扬而任性,更彰显出它昔日的荣耀和意味的悠长。这条街我经常走,有时连我自己都莫名其妙,走着走着突然就感到自己高大起来,有一种通体的澄明和神思的透亮,我知道这与望京楼有关。于是我就在想,对任何一个地方而言,如果缺失了必备的历史基因和文化积淀,即使它再富丽再时尚再花枝招展,那也是没有深厚根基的。而在这里,你随便触摸一块老砖,便能感觉到光阴的心跳和历史的体温,半日之间,便可阅尽古城半壁的现世与沧桑。
(望京楼后街古民居内景)
望京楼街的左边就是煤山了,因用太湖石(石头的颜色漆黑如煤,当地称其为煤石)垒砌而成山状,故名。请注意,这可是完全仿照北京景山公园煤山的样式修建的哦。山下有洞,洞分三楹,内为潞王的火药库。山顶后面筑有八卦图,山东南角有一条两丈多长光滑的石板,斜置犹如滑滑梯,下有钩头朝上的尖石。据传,每当潞王奸污过不满其意的女子,便从石板上往下推,因而被折磨致死的民女不计其数。想那潞王也真够奇葩的,王府如此之大,竟然偷偷摸摸钻到火药库来办坏事儿,也难怪这位王爷后来一直很火。只可惜罪证毁了,旧址现已无存,石头都被周围群众拆除垒墙基了,倒是便宜了这个货。但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却真是在煤山吊死的,闯王李自成当时就在旁边看着。临死前,他还用恋恋不舍的目光最后望了望那些冷艳的太湖石,一声长叹,仿佛在
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用它垒墙基呢?
(望京楼后街古民居内景)
望京楼街的西侧是经厅司胡同,明清两代府衙均在此收发公文,处理卷宗。说它是传达室吧,有点小,说它像事管局吧,又有点大,好歹也是个科级单位。想那水浒传里的宋江宋押司那时候可能就在这种地方上班,大部分时间跟驿站的驿卒打交道,有特快专递了一溜小跑呈上去,一般性公文登个记即可,等闲下来的时候便交待一声,一个人到街上散会儿步,于是不知不觉就来到看花楼前。
看花楼紧挨着煤山,也就六七米远,因专供潞王祈祷、祝福百花四季不谢、遍视群女谁最合眼而筑此楼。据传,楼周围是十亩大的花园,里面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花园的东角门,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花神庙,以便于潞王观花、祈福、玩赏、戏乐。此楼是望京楼的附属物之一,外人不得入内,经厅司的押司们顶多在外面朝里瞄两眼。如今楼已不存,旧迹尚有,石已被风雨侵蚀得只剩悲怆之吟,坍卧在汲师的北墙外,成为古城悠久历史无言的见证。
(望京楼后街民居)
在望京楼东南约米处,煤山偏东南,还有一座梳妆楼,也是望京楼附属建筑之一。因专供潞王的妃子梳妆打扮之用,故名。建于明万历廿三年,清顺治初年已被拆除,旧迹已荡然无存,遗址为汲师大食堂所占用。眼前,只有似是而非的日常生活,寻常市井的繁音杂律,在望京楼的默默注视中日复一日地上演。
童年的记忆中,望京楼总带有几分神秘色彩。"汲县有个望京楼,半截全在天上头。"大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似乎带有一股魔力,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每到夏曰的傍晚,我们这群擅自闯入的熊孩子,就会把孤独的望京楼渲染成一座探险的乐园。现在想起来,那充其量是一句蹩脚的哄小孩的话,大可不必较真。但接下来还有一句呢:"登上望京楼,一辈子不发愁。”这话里明显就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其中了。仔细想想也是,放眼中原,这样的古楼别处有吗?没有吧。即便有,您会把它用铁将军把门吗?不会吧。但不管咋说,那时候登登望京楼,可以说是卫辉人极为奢侈的一大雅兴。每逢节假曰,不少人都喜欢到这里登高远眺,苍山卫水尽收眼底,如画景色一网打尽。特别是家里来了稀客,或外地人来汲探亲访友,再忙也会被热情的主人一次次领到这里,登楼一望,故事一听,然后欣然而返,方不虚此行,这似乎成了古城人待客之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经典性保留节目。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望京楼)
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与古城息息相关的人物、故事、文物古迹等都被一一列入纪念名册,望京楼也被围墙圈起来,作为一处景点收到了门票。再后来,该楼还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事儿越弄越大。但由于缺乏对其进行真正生命意义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