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山访村医
人民政协报刊发长篇通讯,报道我市池山乡徐林贵医生的事迹。
太行深山访村医刘长利邵庆辉《人民政协报》-11-23期07版不久前,听人提起一位名叫徐林贵的乡村医生。据说,他从年开始当村医,至今已经40年。而这40年里,他扎根在太行深山区,翻山越岭为方圆百里的群众出诊医病,其间背坏了十几个药箱,累计行程14万公里。怀着感佩和景仰的心情,我们决定去探访这位乡村医生,了解他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工作。
从小立下行医志
初冬时节,我们颠簸了4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了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太行山皱褶里的池山卫生院。
进入卫生院时,徐林贵的诊室里已有不少人在候诊。一位护士告诉我,每天有两趟班车经过池山卫生院,徐医生一大早就开始接待坐头班车赶来的第一拨病人。下午如果病人不多,徐林贵一般会外出巡诊,去治疗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
一上午的时间,徐林贵不是忙着给病人诊治开药,就是接电话直接指导用药。直到中午1点,才诊疗完所有病号。趁着他吃饭的功夫,我们终于有时间和他聊起了这些年的从医经历。
徐林贵出生在卫辉市狮豹头乡的猴头脑村,由于这一带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看病难就成为山民最“头疼”的事。在徐林贵的记忆里,不乏一些山里人因患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抱恨离世的事例。徐林贵告诉我们,他当初选择当乡村医生,就是源于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往事。
那是年腊月二十六的夜里,徐林贵的母亲因患肠结核,痛得死去活来,家人顶风冒雪跑了很远的山路,也没请来医生。因为没得到及时救治,徐林贵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离开了人世。年幼的他从那时起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专门给缺医少药的山区父老乡亲看病。高中毕业后,徐林贵参加了卫校培训班,并在父亲的支持下,如愿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期间他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和脑血管病小有名气,年被乡卫生院录用为乡医。
十几年前撤乡并镇时,大池山乡被撤销,但为了能给周围方圆百里的10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的多口村民就近提供医疗服务,池山卫生院被破例保留下来。近些年,大山深处的人家迁的迁、搬的搬,年轻人也纷纷走出去打工,现在常住的只剩多口人,但徐林贵和我们说: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卫生院才更应该存在,因为这些人大都是老弱病残,是最需要就近提供医疗服务的人群。
山里人心中的“”
在大池山一带,徐林贵已成为群众心目中救死扶伤的“”。我们在不少村委会的记事牌上看到,徐林贵的手机号码被写在最醒目的地方。而许多在卫生院看病的乡亲也告诉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会把徐林贵的手机号和亲人的号码记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徐林贵是“有求必应”,只需一个电话,他就会背着药箱匆匆赶来。“有病找他比找‘’还灵。”
多年的巡诊医疗,徐林贵踏遍了周边的沟沟坎坎,也对每村、每户甚至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卫生院里,一些年老体弱的老病号向我们这样形容自己与徐林贵水乳交融的关系:“谁家的鸡在哪里下蛋,老年人起夜的尿壶放在哪,他都知道。”
“每个人的健康档案、病历本都在咱心里装着呢。”徐林贵告诉我们。果然,一个电话验证了徐林贵的“神通”。正聊着,徐林贵的电话响了。“徐医生,上午我听你的话,吃了两片降压药,现在一点也不头晕了,你判断的真准。”他赶忙在电话里交代对方:“别光顾忙着给儿子娶媳妇,而忘了吃降压药。血压控制不住,会出大事的。”
下午,得知徐林贵去巡诊了,我们赶紧问清了方向开车去追。山道崎岖一路颠簸,追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我们见到徐林贵的摩托车翻倒在路边的草丛里,可人却不见了踪影。我们正朝着沟沟坎坎焦急地呼唤,一位过路的老乡一眼就认出是徐林贵的摩托车。他让我们别担心:“往前的岔路口通向一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自然村,摩托车根本无法骑行,徐医生准是像往常一样,把车撂到这儿,顺着羊肠小道步行去病人家了。”
真情温暖众乡亲
好不容易追到村里,我们果然找到了正在给村民看病的徐林贵。
别看徐林贵身材魁梧,说话粗声大气,可诊疗病人时却心细如丝。只见他一面听取对方的病情描述,一面迅速地从随身携带的医药箱中掏出药品。徐林贵告诉我们,医药箱里的药都是他来之前先跟患者沟通,然后才准备的。“之前的沟通和判断很关键,如果判断失误,几十里山路赶过去,带的药和液体不对路,就会耽误抢救治疗。”徐林贵说,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冬天出诊时总把液体揣在怀里。“这不相当于咱带了个自备恒温箱吗。出诊路上用体温把液体加热,到了病人家里,不冷不热刚好能用,也节省了救治时间。”
看着徐林贵给村民挂吊瓶,我们问他:像这样没日没夜地辛劳,还带巡诊治疗,报酬是不是还可以。谁知他一拍大腿:“能把医药费如数收过来就算不错了。”徐林贵说,他深知山里人日子艰难,开药的原则是:能用中药不用西药,能用常用药绝不用所谓特效药,能用廉价药绝不用贵药。但即使如此,山里人也有钱不凑手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咋办?能不给人家拿药?只好我先把钱垫上。像有些百八十块的药费真要是拿不出来也就算了———算下来,咱垫付的药费少说也有万把块。”
其实,除了垫付药费,几十年的村医生涯里,徐林贵因赶着给村民看病而遇到的危险可谓数不胜数。大池山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村村庄庄的乡亲们都念叨他的“恩情”。李家沟村冯树泉提起十几年前的那个冬夜,徐林贵步行20多里山路救治他高烧不止深度昏迷的儿子时,仍然感动不已:“那天晚上,徐医生冒着大雪,到俺家给小孩看病,路上也不知跌了多少跤,把裤子摔了个稀巴烂。忙了一夜,终于把小孩治好了,他真是俺的救命恩人呀!”花园村75岁的老人孟有提起徐林贵长期上门给他换药的事,逢人便夸:徐医生可是个大好人……
子承父志接重担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徐林贵说自己开始为后继无人而发愁。他一次次向上级要求给他派来个“徒弟”。结果派来的一个个大学生,一看到这里山高路远样样艰苦,拔腿就走。“尽管我想尽办法挽留,也是白搭,他们待的时间最长的也就是一个礼拜。”徐林贵说:“我真是发愁啊,等我跑不动了,谁来给这里的乡亲们看病?不过话又说回来,勉强留住人留不住心也不行。在山里干这一行,医德甚至比医术还重要。不能把山里人当亲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不胜任。”
让徐林贵欣慰的是,儿子徐耀伟深深理解他的心愿,所以大学一毕医院就业的机会,来给父亲“当徒弟”。如今,徐耀伟也像父亲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这大山深处,用一颗赤诚之心为群众送去最贴心的医疗服务。
40年的行医历程中,徐林贵刻苦钻研医疗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成为被山里人称之为“啥病都会看”的全科医生。特别是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吸引了周边不少市县的人慕名而来。几年前,医院聘请他去坐堂行医;他在市区安家的儿女们,要接他下山“享清福”,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这些年来,自己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出诊路上,乡亲们会跑很远来迎接他,诊疗结束送了一程又一程;家里有好东西舍不得吃,给他留着。他给村民治过一次病,村民就会念他一辈子的好。
说起这些年扎根山区的动力,徐林贵颇为感慨:“想想乡亲们的那份热情,病人期盼的眼神,我咋能忍心离开?还是那句话:只要群众需要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下山,不会离开父老乡亲们。”
太阳即将落山时,徐林贵又背起药箱准备去下一位村民家了。虽说山沟里寒风刺骨,可卫生院门前老柿树上那些火红的柿子果,却让人感到浓浓的暖意。
本期问题: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豫媒优品中的哪款商品?(答案本期找)
发送答案和您的手机号码到评论中将有机会获得由新源食品提供的和盛精美食品一份。
上期中奖号码:
************
请中奖的朋友速到近邻超市(政府广场对面)领取
戳一下最下面的,表示你很喜欢本北京治疗白癜风正规医院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