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的戏迷看过来一篇千余字的文章,堪称

王建德先生此文,短短一千余字,从卫辉地方剧种的来源,到汲县豫剧团的成立、沿革、知名演员和精品剧目,娓娓道来,堪称一篇“卫辉戏剧简史”,对卫辉的戏迷乃至经历了那个年代的所有卫辉人来说,均值得一读。

卫辉的戏迷朋友快看过来

□王建德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戏剧与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并列,是被世界公认的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经历了八百年的历史沧桑,演变为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分布在全国各地,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长。在古城卫辉,这一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旺盛的生命力。

据考证,卫辉最早的剧种是落腔。这一剧种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当时,从山西洪洞、泽州等地迁过来许多移民到卫辉郭全屯一带,这些人不仅耕田劳作,而且也把上党乐腔剧种带到了当地。到清咸丰年间,此剧又逐渐传播到东乡和北乡,并又有了发展提高,但主要唱腔仍和上党落腔相似。

第二个剧种是大平调。至于它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潞王藩卫之后,除了在戏楼上演宫廷歌舞以外,还唱大罗戏、大弦戏,而大平调的形式和大罗戏大弦戏味道差不多,无疑是受其影响演变而来。二是明末闯王高迎祥部率起义军到达卫辉后,又辗转到淇县、滑县、浚县和濮阳等地,他们把陕西同州梆子一直作为军戏,走哪唱哪,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一些地方的戏曲爱好者加上地方方言后,逐渐形成了大平调。三是清光绪年间,由宫廷的龙凤班戏传到了地方上,官府也办起龙凤班,然后才由卫辉福寿会会员们学过来,而成起了平调戏班。

继平调剧种之后,京剧在卫辉也领风气之先。民国六年(年),由于在北京总统府供职的卫辉人返乡,不少擅长京剧艺术的,或会唱,或会拉,各色行当人才俱全,遂成立了二黄会,后又定名为醒民京剧社,一直延续到建国后,被县文化馆接收。

第四个剧种是河南梆子。此剧在清乾隆年间已兴盛于汴梁和商丘一带了,因封丘靠近开封,封丘人首先学到祥符调河南梆子,又常到卫辉演出,卫辉人张连勋,纱厂工人张鸿恩和下街钱成林等出于爱好,常能帮忙并配戏,学到不少东西,便在华新纱厂开设了梆子戏斑。年间,他们就利用下街高跷,旱船班会的班底,遂组成高调玩会班,很快传播到乡下不少村庄,直至年因纱厂白枪会事件而解体。

第五个剧种是曲剧。建国后,禹县张克亭率领的河南曲子班在卫辉周围城乡演出,影响到汲城村东街群众组成了汲城曲剧团,在西南乡风靡了两年,年散班。

年,汲县豫剧团成立,标志着戏曲艺术在卫辉开始步入正规。剧团最初六十余人,团长为史启瑞,不久又到开封、封丘招来了周连成,周凤枝,张鸿彦,马培义,王守本,王守君等,加上本县自己培养的演员肖华萍,高桂芳,孔凡香,李福生,任天海,李凤英,陈素清等,阵容整齐,人才济济,先后移植了全国范围的各剧种优秀节目,并创编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新豫剧,如《革命风暴》,《阳春姑娘》,《金石桥》,《代代红》等。尤其是尝试演话剧,如演出《雷雨》,《救救她》,《枫叶红了的时候》等,实为创新之举,跨越性突破,观众反响强烈。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个令人留恋令人怀念的季节就这样过去了。这些年过得多快,快得就像夕阳坠入地平线的那一剎那。

在此之前,可以说绝对是戏剧的一统天下,大戏院是卫辉人心目中不二的娱乐场所。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门的洞开,人们欣赏艺术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戏曲日渐被边缘化。如今的戏迷们,也只能在护城河沿岸的亭子下面去过把瘾了。

尽管大戏院被毁,影剧院被拆,市豫剧团名存实亡,但作为一个忠实的戏迷,我坚信戏曲不会消亡,它也不应该消亡。就如同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一样,有高潮,就会有低谷,有反复是正常的,戏曲辉煌期的再现也是正常的。

生命现象如此,艺术发展规律也是如此。

没有新闻没有八卦没有惊悚

投稿邮箱:

qq.







































治疗白癜风的药有哪些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xc/2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