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正书舍卫辉近代先贤兴办教育的一座丰碑
大礼堂的左侧如今已盖成金海园小区了,小区的前身是老财政局。礼堂右侧是卫辉宾馆,宾馆的前身为宁静院。我现在要说的是它的左侧,是老财政局的前身,我真的好怕再往前追溯,我怕一不小心踩到岁月隐秘的机关,我甚至怕把它轻易说出口,会严重暴露出我的卑微,胆怯和浅薄。因为这里便是昔日大名鼎鼎的经正书舍的旧址了,当年,从这里传出的思辩余音和诗词唱和之声,曾被誉为中州文明之权舆,河南学校之先声。
经正书舍的重量
□汪渐
座落在古城西城门废墟上的县大礼堂,算起来应该跟我是同龄了,它背靠巍巍耸立的历史,脚踏着古城墙,横看竖看都像是曾演过大角儿的主。可眼下却俨然一位已不再周武郑王的落魄贵族,少了眉宇间的凝重,缺了咄咄逼人的眼神。幸好它的左右两只臂膀还在时不时地发出某种暗示,让历史的风云变幻从古城人脑海深处纷至沓来,流转回旋。
大礼堂的左侧如今已盖成金海园小区了,小区的前身是老财政局。礼堂右侧是卫辉宾馆,宾馆的前身为宁静院。我现在要说的是它的左侧,是老财政局的前身,我真的好怕再往前追溯,我怕一不小心踩到岁月隐秘的机关,我甚至怕把它轻易说出口,会严重暴露出我的卑微,胆怯和浅薄。因为这里便是昔日大名鼎鼎的经正书舍的旧址了,当年,从这里传出的思辩余音和诗词唱和之声,曾被誉为中州文明之权舆,河南学校之先声。然而时过境迁,朱颜难留,今天,即便俯下身将耳朵紧贴地面,也再难听到旧时那字正腔圆的朗朗读书声了,只有那通身首异处的经正书舍碑,仿佛仍在向世人讲述着创建这一文化设施的沧桑往事。
河南优级师范经正书舍《国文选》讲义——经畲堂遗书,河大教授于安澜先生题签,郑州民国名儒荆文甫作品
光绪十七年(年),西风东渐,新学昌盛,汲人李时灿,王锡彤,高幼霞等人,深感地方贫僻,见闻寡陋,为砥砺学行,转移士习,决定在汲县开展读书讲学活动。每月轮流于各家聚会,向前来听讲的青年学子演说文章,答疑解难,传习时事,并让听讲者互阅日记,讨论问题,这样就构成了书舍的雏形。
光绪二十四年(年),为进一步扩大读书活动,决定联合同仁,集资购书。李时灿率先捐银二百两,其余诸人各有捐助。适逢王锡彤赴京考试,便让其在京城购得经,史,子,集各类古籍以及一批新出版的西洋科学译著等数百种,暂存李时灿书斋。当年,李时灿已出任汲县车马局总董,他不留一文,将自己的全部薪水每月如数都交给书舍,用于购书和支付日常开支。
曾任怀庆知府、与汲县李时灿、辉县史绪任创建经正书舍的新乡人王安澜(王静波)写的折子
增加新书以后,书舍有了一定的规模,大伙这才意识到书舍应该有一个正式名分了。经商议,众人一致同意定名为经正书舍”,经正二字,取自于孟子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则国家旺的首句,大家都感到既上口,也很有意义。
到了年,鉴于要求入舍者日多,且不只汲县一地,书舍开始广泛接收豫北三府各县学子入舍学习。并邀集新乡的王静波,辉县的史小周,延津的李星若等社会名流,一齐联名向卫辉知府上‘书,要求官府同意扩大办学规模,扩建校舍,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经多方努力,又得到知府于沧澜协助,共筹银七千余两。先以六百两购得老城西门里苏家一旧宅(即老财政局处)为舍址,又动用两千余两对这所旧宅进行改造,修建了讲堂斋舍,书楼客厅,员工住室等屋舍建筑46间。并本着盘盂有名,几杖有戒”之意,对应房间的使用功能,分别为各个房屋起了挺雅致的名号。祭祀先贤的大厅叫绍闻堂”,会议室叫圭壁堂,休息室称竹轩,学习的课堂依次为事贤,友仁,笃志”,近思,知非,闻过等。
与李时灿一起创办经正书舍、曾任刑部主事、济源县令的辉县人史绪任(史小周)的书法作品
具备了固定阵地,学舍安定下来,又购置了经史,天文,地理,西洋政法等书二百余种,加之原藏,存书量超过30余万卷,成为当时豫北地区最大的藏书和读书学习场所。
年春,经正书舍举行公推会议,与会31人共同推举李时灿,王锡彤等7人为书舍首事,高幼霞为舍长,郭亦琴为监院,监院负责处理日常教务。至此,卫郡九县学子始得住食肄业。
《河南省志》第五十卷记载:“光绪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李时灿,王锡彤,王静波,史小周等人主讲卫辉府经正书院。在教学方法上他们分斋设堂,令来就读的院生专攻一业,或研究经义,或博综史事,或参考时务兼习算学。凡天文,地理,农务,兵事及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课,要求院生分门探讨。他们吸收张之洞年在《劝学篇》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行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主张,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振兴实业。经正书院在清末河南各级书院教学改革活动中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大河南北不少文士慕名来经正书院就读,院生人数常达三四百名,超过了开封大梁书院和明道书院的规模,河朔人士知科举外有学问自此始。
年春,时任河南教育总会会长、河南教育司司长的李时灿与河南提学使陈善同、省学务公所议员王敬芳、教育司司长林伯襄等人创办的河南留美预科学校(河南大学的前身),林伯襄成为第一任河南大学校长。
为纪念经正书舍的创立,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立了一通《经正书舍碑记》,碑高2,06米,宽0,8厘米,厚0,3米。篆额修建经正书舍记“,碑文由知府于沧澜撰文,翰林院进士王安澜书丹,详尽记述了书舍创建的宗旨和经过,是研究卫辉文化发展的珍贵实物。
年,清廷废除科举,兴新学。李时灿,王锡彤等人商定在书舍内设立经正中学堂。由于当时卫辉府中学堂先行了一步,为避免名称重复,也为促进当地教育,培养教育人才,他们将原定的中学堂改名为经正师范学堂。经正师范共毕业两个班,百余名学生,却开了豫北兴办师范教育的先河。
经正书舍原址,现在的丽湖小区
据《河南教育官报》年第61期统计:卫辉府公学堂初师简易科有学生85人,汲县师范传习科有学生39人,卫辉府初师简易科有学生78人。可别小瞧了这几个数字,这绝对是那个年代卫辉教育普及的宝贵火种,其后所蔓延的燎原之势,别说在豫北,就是在河南省也是很了不起的。古城灵秀的水土也滋养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如著名学者嵇文甫,国民党元老郭仲隗,河南省政府主席刘镇华和田文烈等人,而这一切,经正书舍功不可没也。
至少我这样想。
没有新闻没有八卦没有惊悚
投稿邮箱:
qq.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ls/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