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出名的摸金校尉,打开古墓后空手
公元年,河南汲县,一座神秘古墓迎来了一名名震千年之久的盗墓贼。结果“一番交锋”之下,盗墓贼选择放下墓中的上古奇书,空手而归。
这个盗墓贼名唤“不凖”[zhǔn],某天夜里,他来到了这座古墓前,见面前的这座古墓稀疏平常,也就没费多少功夫就进入到了墓室内。只是,墓室内的景象却让不凖失望不已,原来这座古墓规模宏大,按理说本该内有奇珍异宝无数,然而实际情况却“寒酸”得很。
盗墓贼下墓自然是为了摸金,摸的自然是金银珠宝,再不济也是青铜器一类的古物,而墓室里却满是写着文字的简牍。这些简牍或许其他人来说价值连城,但在盗墓贼眼中却是一文不值。
不凖拿起散落在四处的简牍,定睛一看,发现简牍上的文字并非是晋朝时期通用的字体,看上去歪歪扭扭,显然是先秦或者更早时期的文字。
可惜,不凖毕竟不是老学究,也就懒得琢磨,随便就又仍回了地上。他不甘心白走一遭,拿着火把几乎搜索遍了墓室的每个角落,以至于火把都要燃烧殆尽。不得已,不凖只好再次捡起几片简牍,点燃后充作火把以便继续搜索。
只是,盗墓这门活,讲究的是一个“命”字,不凖没终究能在墓中找到奇珍异宝,只能随便捡了一些多少能倒卖几两银子的随葬品就离开了墓室。或许,不凖直到临死前都没有想到,这座古墓的墓主人给他“上了一课”,墓中最有价值的不是寻常的那些奇珍异宝,而是那些被不凖不屑一顾重新扔回地上的简牍。
可能是因为不凖灰心丧气,以至于连盗洞都懒得掩埋。不过,他的这一番懒,反倒让当地民众发现了这座古墓附近有了些零散的简牍片,并报告给了晋朝官府。
官府听闻此事后,觉得事出反常,就派人前往古墓内外搜集简牍片,竟然收集了足足有几大车有余。由于这座古墓位于汲县,因此这些简牍也就被称之为“汲冢书”,而不凖之事也一并被记载入《晋书》之中。
对于这些古籍,晋朝官府却还是相当重视的,为了还原这些竹简上的内容,专门派遣了当时的知名学者荀勖、傅瓒等人精心整理,并将其中的战国文字尽数转为隶书。
荀勖可能大家不太熟悉,此人虽然善于在朝廷里擅长“风吹两边倒”,但才华横溢,是三国至西晋时期著名的音律学家、文学家,就连后世的能人李淳风都赞叹不已,称之为“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徵也”。
经过一番整理,众人才明白“汲冢书”其实是战国列强之一的魏国的史书,记载了从夏朝建国到魏襄王这段时期的历史。在此书中包含了不少早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古籍,比如《卦下易经》、《杂书》、《穆天子传》等书,价值简直不可估量。
到了晋惠帝时期,大学者卫恒等人又再一次对此书进行梳理,并依照纪年法的方式编写了编年体史书,也就是如今大家所熟知的《竹书纪年》。不过,汲冢书的原简却因为永嘉之乱时无人看管而又一次散失了。
《竹书纪年》的出现,客观上填补了秦始皇下令焚书导致部分史书缺失的遗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春秋》等史书交相印证,为后世的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不少有益资料,价值之大不可想象。
有趣的是,不凖大概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空手而归却偏偏在历史上留名上千年的风云人物,堪称盗墓届的“扛把子”。
(备注:河南汲县其实就是如今的卫辉市,但位置有些许差异)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ls/1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