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导航,老炮儿版
来源:卫辉慢生活
作者:卫慢
在古城历史的踪迹中散步
□招雀园主人
☆陪外地朋友逛卫辉老城区,总想让他们欣赏到古城每一处历史遗存,了解古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喜欢古城宽阔的护城河,喜欢望京楼上野生的荆棘和藤蔓,喜欢徐家祠堂的垂花门和谷穗族徽,喜欢贡院街深处青砖四合院中的照壁和海棠,喜欢南门里天主教堂尖顶上高耸的十字架。作为久居古城的卫辉人更没有理由漠视这一切。
☆河南卫辉比干庙里有三通历代皇帝敕建的高大石碑。北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因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的鼓吹,成了与龙门二十品齐名的魏碑名品。乾隆亲笔所书御制诗碑,因据说是众多乾隆题刻中唯一正楷多字碑而被建亭保护。只有唐太宗所立贞观碑,因为书写者薛纯陀名气不大而不被后世重视,如果此碑由褚遂良来写就会是另一番待遇了。
图中左起第一个高大的石碑即为游客常常忽视的唐太宗《贞观碑》
☆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立于太和十八年,唐太宗的《赠比干太师诏并祭文》立于贞观十九年。这两块碑到北宋时已经风化的字迹模糊。宋代人索性磨平原刻,依据旧拓本,重新钩摹再刻,而在碑阴刻一篇说明情况的《重刻记》。碑面和碑阴虽然为同时所刻,而代表的时代不同,书法也不出于同一人之手。
☆河南卫辉城内望京楼,历经四百载风雨,依然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密集的胡同、四合院群落中,外地来卫辉参观的朋友无不被这一明代的庞然大物所震撼。一段凄美的传说更让望京楼增添了些许神奇和魅力:明潞王蕃卫,思母心切,耗巨资在府城内建高楼,取名望京楼。亲睹斯楼,那些现代复建的江南四大名楼也会让人顿感失色。
贡院街深处明清建筑四合院
☆透过楼窗远眺卫辉老城方向,望京楼高大的身影赫然在目。今天瞻仰这座明代遗迹,已经很少有人会联想到潞王的骄奢淫逸、民脂民膏,就象今天我们登临长城时耳边再也不会响起孟姜女凄惨的哭泣。当地百姓谚语“上上望京楼,一辈子不发愁”成了登临主题。千里太行青如染,卫水一线天边来,这感觉多好。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老建筑相继被确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位于古城卫辉的百年老校卫辉一中和新乡医学院医院,大批优秀古建筑却被拆除殆尽,百年老校、百年老院的风采只能从照片里瞻仰和怀念了,只能在远逝的旧梦里诉说她的美丽。
百年老院——仍在远逝的旧梦里诉说她的美丽。
☆一部典籍中的只言片语也可以调动后世人敏感的神经。如《晋书?束皙传》:“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汲冢的主人到底是谁,直到今天仍有一批历史考据癖们在搜索枯肠钻研考证这个历史命题。西晋人都弄不清楚汲冢里埋的哪个皇帝,年后的今天谁还能弄清楚?
☆城市里有一座尖顶的钟楼绝对是一道风景。晨光里报时的悠长钟声,会给城市增添些许韵致。蜗居的小城里有两座相距很近的钟楼,隔窗远眺,两座钟楼同时映入眼帘,楼上大钟己多时不闻动静。汽车站钟楼的时钟指向十点零五分时,今东方大型商场的钟楼时钟才刚刚到八点十分。此时我腕上的表针正指向七点钟方向。
南门里路西建于19世纪末的天主教堂
☆卫辉老城的南门里路西,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天主教堂。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日记》里,记录了一个发生在这里的真实版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年2月14日,侵华日军进入汲县(卫辉)城,教堂里一位气质高雅、头戴黑帽、身穿黑衣的法国牧师,把一面法国国旗悬挂在教堂外面,日军迫于国际威慑,没有敢进入教堂祸害藏匿在那里的三百多名中国姑娘。
☆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傍晚,我沿着一条窄窄的巷子,去寻访卫辉老城内一个古老的天主教堂。阳光斜照在巷口的房檐上,老杨树上有喜鹊在喳喳叫着,忙忙碌碌。一进教堂大门,一种肃穆感迎面而来。我小心翼翼地问静坐在门口的中年妇女:可以进去看看吗。女人一言不发,只是轻轻指指里面,大意是说“去吧,只是别大声喧哗”。
国民党抗日将领赵家骧的旧居
☆卫辉老城县前街东头路北,隐约可见一处建筑考究派的两层青砖小楼,这里曾是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汲县(卫辉)人赵家骧的旧居。赵曾亲自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在长城古北口重创日军,战斗结束后,写下“深宵望月长城下,痛哭一声动鬼神”的壮烈诗句,他也是电视剧《亮剑》剧中李云龙的死对头楚云飞的原型之一。
☆到卫辉老城区转转,且不说望京楼、徐世昌家祠等文物古迹,单单说贡院街、古楼街、王府戏楼后街、椿树圪当街等迷宫似的街道,单单说遍布老城的清代民居四合院就让人感到一种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沿着短街小巷扑面而来。可是,那些自“毁”历史文化的现象,如用水泥粉平的青砖门楼、低层次的文化墙、私拆乱建后的建筑垃圾等也会让人内心隐隐作痛。
徐世昌家祠的垂花门
☆卫辉竟然有这样的民歌:“十八岁个大姐七岁郎,说你是郎不是个郎,说你是儿不叫娘,还得给你解扣脱衣裳,还得把你把上床。”古代大户人家有早早给孩子订亲的旧习,其实也就是给年幼的儿子找个大点儿女孩儿当保姆,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城市里有一座山真好。如桂林的独秀峰、长沙的岳麓山,还有北京城里的人造山——景山,拾级而上,城市建筑尽收眼底。山就象城市的一面镜子,让人看到朝夕相处的城市全貌。卫辉境内也有山,可惜离城太远。有时就幻想着有位具有超能力的大力士,搬来一座绿树葱笼的小山,就安放在东湖北岸,于是蜗居的小城有了一面镜子。
香泉寺的山脚下新建的寺院
☆三十年前的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群十几岁的学生翻山越岭游玩香泉寺。那时只有断碑残碣,残垣断壁,真正的“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啊。山脚下,沿溪流一带绿杨,嫩绿初绽,春意昂然。多年后重游,作《重游香泉寺》记曰:“断碑残碣无新意,画栋雕梁实雷同。最忆此行惬意处,绿杨荫里听泉声”。
☆不知哪年哪月,太行古刹香泉寺的山脚下,忽然修起一座新寺院,山门之壮观、楼阁之宏大远胜山腰处的古寺建筑。新寺院门口有“食用葱姜蒜游客免入”“男士免入”字样,院外的公共厕所也只有女间没有男间。忽然想,莫非此处为一尼庵。既为尼庵为何不选一远离红尘处落脚,非要傍一繁华寺院而建。
历经四百载风雨,望京楼依然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密集的胡同、四合院群落中
☆具有多年历史的望京楼墙体裂缝、剥落严重,被评为“国保”已达8年,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上上望京楼,一辈子不发愁”、“卫辉有座望京楼,半截儿都在天里头”,从小就听到这样流传于豫北的民谣。望京楼可以说是卫辉的标志性建筑,如同天安门之于北京,东方明珠之于上海,黄鹤楼之于武昌,牵挂于卫辉人的心里。
☆八十年代中学历史课本中,关于“牧野”一词的注释:“今河南省淇县南、汲县北”。这是经范文澜考证审定、史学界权威的论述。不知什么时候牧野被“搬”到新乡市北郊一带了,有关部门还郑重其事地命名了牧野乡,赤裸裸的篡改历史和文化掠夺啊。新乡市在全力打造以原新乡县城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品牌,全面忽略了卫辉在整个新乡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位。这种做法其实更不利于新乡打造“大牧野”历史文化品牌。
太行古刹——九峰禅寺
☆民国乡贤游记:“此而下为雪白庄,……西行数里为绿水潭寺,已废,无住持,碧波清浅,惜在深谷无人点缀。”初春入山寻访古寺遗迹,山坡上见《古轩辕墓碑》一通,碑文中有“河南卫辉府淇县旧有古寺累朝敕建潭名绿水”字样,此处或为古绿水潭寺旧址,近年修复后定名九峰禅寺,疑无史证,系臆想拈来之称。
☆狮豹头是家乡山区一个乡镇地名,其实是南太行两座山峰——狮子峰和豹子峰的合称。卫辉境内跑马岭,绵延数十里,岭南端有山峰酷似一头狮子面南而卧,狮子的耳朵、嘴巴、颈项上的毛发均栩栩如生。卫辉方山南坡,有巨石象极了一头攀山的豹子,脊背上弓,头向上昂,四肢着石,张力四射,堪称奇观。
百年老厂——卫辉华新棉纺织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桑葚形象,也是卫郡植桑历史悠久的证据之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如今i每每想起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句子,心底总会涌起一种童年的欣喜和感动!
☆甘竹,又名(竹字头下面一甘字)竹,晋人戴凯《竹谱详录》中又称为甜竹。甜竹生长在河内,卫辉、孟津都有分布。叶子类似淡竹叶,非常繁密。大的直径有三四寸,小的有毛笔粗细,更细的可以作扫帚。甜竹笋味道极其甘美,归属朝廷司竹监管理,普通人很难品尝到这种美味。甘竹在卫辉应该已经绝迹了吧。
马市街袁世凯旧居处
☆河南大学的校歌是卫辉人嵇文甫写的,嵇文甫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在叫中科院院士),解放初期曾任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校长。河南理工大学前身即中国矿业大学的校歌也是咱卫辉人李敏修写,李敏修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而誉满中原,许多国军将领、党国要员都是他的门生。那时卫辉和卫辉人才称得上“厚重”。
☆卫辉之称始于宋,成于元,盛于明清。明潞王藩卫和清末袁世凯居卫,是卫辉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两个鼎盛时期。《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三言二拍》、《彭公案》等明清小说中多有描写卫辉的章节,卫辉人的形象也每每出现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回味马市街昔日的繁华
☆你可能知道现在卫辉的德胜楼酒家,你也可能知道德胜楼旁边的那座桥,但你知道这座桥下曾经是那条帆樯林立的卫河吗?你知道七十年代卫河上隆隆行驶着的大铁船吗?你知道六十年代卫河大桥北头路西汲县最高档的宾馆——老服务楼吗?你知道古时时桥北雄伟的德胜关吗?如今我们只能在文字和老照片中去回味卫辉昔日的东京梦华了。
☆城北白云阁,是一处道教圣地,阁后职专曾是我读初中时的学校,那时课后常常约上一二同窗,爬上阁楼上玩扑克,在木楼梯上追逐打闹。可惜,在我毕业升入一中那年,一个学生在阁上抽烟,失火烧掉三层的木阁楼。今日重游,楼阁修茸一新,新建了碑廟和八仙殿,只是古朴山门石匾上的字我仍然一字不识。卫辉现在很多国保、省保文物古迹,都因为解放后作为学校而得以留存,如比干庙、徐氏家祠等。
选自散文随笔集《招雀园杂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uizx.com/whsly/8098.html